2005/11/20

黑盒子講座「印度」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黑盒子講座「印度」的宣傳單

兩廳院舉辦的黑盒子系列講座,以城市作為主題,嘗試用跨界的型式來呈現,每次邀請在各領域中學有專精的講者主持,發揮想像和創造力(當然也代表主持人能動員的人脈、資源),端出一盤盤豐富的人文饗宴。根據參加多次的經驗,這種特殊的講座方式確實能激發想像力,在神遊的過程中,探觸不同文化的底蘊。


11月份印度講座,由旅遊達人韓良露老師主持,以「色聲香味觸」五境為範疇,帶領觀眾感受印度的「神秘」。顏忠賢先生以「軟建築」的創作手法,將恆河、蓮花、菩提樹、大象等意象呈現出來,實驗劇場在裝置藝術陳設之下,營造出切合講題的異質空間。音樂演出邀請到西尤融合樂團擔綱,藝術總監吳欣澤(azer)本是吉他手,自陳轉學西塔琴是為了脫離吉他,因為太瘋狂了。但是,看他飆音樂的樣子可以斷言他是擺脫不掉「瘋狂」二字。

吳欣澤參與雲門的流浪者計畫,於2005年一月至印度進修。他提及在印度的樂師乃是世代傳承,正式修習音樂之前必須錘鍊自身品行,到達一定標準之後才能開始學習。誠心正意而後能樂,由此可看出印度人對於音樂的重視。

西塔琴的音色一直為我所愛,初識它的廬山真面目小小吃了一驚,是一件具「份量」的樂器。彈奏者單腿斜盤,琴弦一撥,獨特的聲音散發印度的神秘韻味。這個樂團選擇的樂器種類本身就是融合的,有印度西塔琴、非洲鼓、西洋音樂慣用的電貝斯和鍵盤。信仰上帝讓團員們團結在一起,用音樂來行善事。

短短幾個小時要介紹一個如此多元豐富的地域文化,是不可能的任務,「只能像瞎子摸象般,呈現出印度的某一小個面向」韓老師如是說。而印度文化上的特殊性,更增加理解的難度。韓老師講述自身經歷:「其他地方到過幾次之後總是會慢慢理解與熟悉,唯獨印度這個地方,越接觸困惑越多,我想那是因為其他的地方,如希臘,是理性的啟蒙,而印度代表的是開悟,這不是件容易理解的事。」

印度幅員廣泛,悠久的歷史當中征戰不斷,宗教信仰繁多,幾乎沒有大一統的時期,從南到北語言文字互異。韓老師舉例說明:「一張鈔票要通行全印度,得印上十五種文字。」,吳繼文先生更以虛構的國家稱之。電影「摩托車日記」中,切‧格瓦拉認為:南美洲是一個虛構的大陸,它應該是一個國家,因為他們使用同一種語言——正好拿來和印度做對比。

多數不瞭解印度的人存在著各種偏見和誤解,比如說因為他的貧窮和衛生條件差而片面否定這個國家,我也不例外。然而印度史詩「摩訶波羅達」裡面的內容,卻引發我對印度的好奇——沒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無法孕育出這般特殊的人生智慧及宇宙觀。從前一提到印度教,便斷然因種性制度而加以鄙夷,如今則抱持審慎的態度,願意進一步瞭解。

另外的誤解則與佛教有關。印度雖然是佛教發源地,但是在當地的勢力早已衰微,反而是伊斯蘭教、錫克教和原有的印度教信仰人數較多。宗教信仰多樣化,使得印度的食物禁忌特別多,要入境隨俗必須注意這方面的問題,以免失了禮數。韓老師為了周全「色身香味觸」裡面的「香」與「味」,特地情商道地印度餐廳贊助,準備幾樣小點給觀眾品嚐。裡面有一道三角形的油炸包,十分可口,配上綠色的沾汁更顯風味。

香料在印度食物裡佔有重要的地位,有專門講述香料學問的典籍「阿育吠陀(Ayurveda)」,「就像中國的藥膳之學」韓老師解釋。「阿育吠陀」乃是完整的健康療法,香料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咖哩其實是西方世界對印度以香料入菜的調理法,所做的統稱。今日在南印度的喀拉拉(Kerala)省,因為天候特別適合種植草藥,仍然可以找到遵循「阿育吠陀」的古法料理和知識。

宗教種類繁多展現於建築上,意味著在印度可以找到各式風格的建築原型,回教型制的泰姬瑪哈陵、佛教石窟、浮屠、印度神廟,以及不同時期興建的皇城,可說是建築史的活讀本。

講座的最高潮是印度舞蹈的表演。尋找演出者的過程契合「因緣」兩字,韓老師到開演前七天都還無法敲定表演者,卻意外等到了著名的卡塔克(Kathak)舞者Awantika Dubey。年僅十六歲的Awantika及其十三歲的弟弟剛好請假一個月來台參加各項演出,我們幸運地得以在這個場合看到她的舞蹈,真正是「因緣聚合」。

Awantika的出身帶有傳奇色彩,她的父親是醫生,世居之地每年都要舉辦盛大的卡朱拉何舞蹈節。其父希望自己家中出現傳統舞蹈的繼承者,於是向神祈禱。隔年Awantika誕生,從小展露舞蹈方面的才華,六歲開始上台表演,其弟三年後出生,擅長擊塔不拉(Tabla)鼓,姊弟倆成為音樂與舞蹈上的最佳搭檔。

印度人相信音樂與舞蹈來自於濕婆神(Shiva)的教導,表演是要獻給神,讓神祉欣賞的,因此現場設置Shiva神像一尊。弟弟步上舞台,清澈的眼神和純真的笑容,真如天使的化身。節奏響起,Awantika自後方舞動出場,驚豔全場。那優美的身段、靈動的雙眼,勾魂攝魄,坐在第一排的我被電了好幾回。

卡塔克舞來自北印,舞者腳上繫有鈴鐺,舞姿中有大量快速迴旋的動作。舞蹈起源於教義的宣揚,題材通常選自神話與史詩。當日演出的其中一段劇情,講述一位少婦被天神勾引的心理過程,Awantika竟能流露出超齡的嫵媚,證明她確實是一名優秀的舞者。

講座提供豐富的相關影像,裡面大量取材自寶萊塢的電影畫面,幾乎都是歌舞。儘管是黑白的影像,仍能窺得印度服裝華麗的美感,可與我在法國吉美美術館看到的印度雕像相互印證。字幕說明寶萊塢平均一天可產出兩部半的影片,讓人嘖嘖稱奇。

印度雕像正面
印度雕像背面
◎印度雕像正面與背面,攝於巴黎Guimet美術館

畫面中出現印度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像:身軀已枯槁的老人拿著水盆嗽口,隨便呸到地上,然後緩緩走到牆邊,將剩下的水灑向路旁蔓生的植物。不知為何,這樣的畫面讓我感動莫名,真實,而且充滿生命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