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0

游牧文化的最後堡壘——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喉音表演

自從在席慕容老師的課堂上受過游牧文化的震撼教育,對於今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從前稱為外蒙古)就產生濃厚的興趣。繼2005年旅展上驚鴻一瞥,今年把握機會至蒙古攤位上,與參展的蒙古朋友面對面接觸。



蒙古攤位豐收

來自蒙古的參展人員D. ALIMAA小姐,非常有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各種問題。旅展為人詬病的資源浪費問題,在蒙古的攤位上獲得控制。除非你表現出興趣,主動詢問,否則資料是不會交到你手上的。於是出現一幅有趣的畫面,隨著我的提問越來越深入,手上拿到的資料也越來越多,最後計有三片影像光碟、一份地圖、三張明信片和幾份書面資料。

軟骨功

去年蒙古軟骨功首次技驚全場,當時只有一位蒙古姑娘演出,今年挾歐洲比賽獲獎的聲勢,以雙人組形式演出,在藝術性方面大大加分。我好奇軟骨功與蒙古之間的關連,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都只說那是蒙古傳統技藝,ALIMAA小姐表示軟骨功這項技藝在蒙古發展起來其實是50年代的事情,所以相較於其他的傳統,還是一項非常年輕的蒙古技藝。至於當初如何在蒙古發展起來,她也說不清楚。或許蒙古希望找到一項足以吸引觀光客的特殊技藝,在因緣巧合之下,使得軟骨功變成蒙古今日受到矚目的表演項目。

驚人軟骨功

游牧文化本身的內涵非常豐富精彩,可惜在旅展現場呈現的內容並不多。具代表性的馬頭琴與喉音演唱由同一位蒙古歌者演出。喉音是蒙古特有的歌唱藝術,其下尚分有諸多種類,最受歡迎的一種稱做「浩林潮爾」,也有人譯做「呼麥」。喉音在國外掀起一股旋風,很多人慕名前往蒙古學習喉音。其實我2004年在巴黎曾經聽過喉音的表演,當時並不知道它的由來。那是在龐畢度中心廣場外,幾位穿著華麗的街頭藝人在那兒表演,許多人在一旁駐足圍觀。我被那奇特的唱腔吸引過去,幾乎不相信那是人類演唱出來的聲音。



蒙古藝人巴黎街頭演出
喉音歌者
馬頭琴
◎2004年七月攝於巴黎龐畢度中心外廣場上,蒙古特有的喉音藝術和馬頭琴演奏

台灣民眾比較熟悉的蒙古歌曲,應該是蒙古長調,幾度來台獻唱的騰格爾和烏日娜在台灣擁有不少歌迷。既有長調,就有短調,一般來說,長調是在比較隆重的場合演唱的歌曲。蒙古最重要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一部美麗的詩歌,演唱「江格爾」的歌手是了不得的藝術家,上萬行的詩句都在歌手的腦袋裡,由於篇幅長大,而且中途不能停頓,所以不適合在這種場合演出。即使特地到蒙古去也不容易聽到「江格爾」的演唱,這是一項有失傳之虞的蒙古藝術。

馬頭琴

馬頭琴是蒙古人從久遠的時代傳承下來的民族樂器,以樂器上精美的馬頭雕飾命名。不管是長調還是馬頭琴,都是誕生自草原上的音樂,特別能夠表現遼闊蒼茫的空間感。

我問到古代蒙古文字是否仍然通行,ALIMAA小姐表示雖然還看得懂,但是已經不做日常使用。目前蒙古國的文字是以俄文字母拼蒙音來表示,像她的名字ALIMAA就是一例。七十幾年的俄國統治對蒙古文化造成的影響竟如此巨大,傳統文字失傳意味著與過去歷史的斷絕,等到耆老逝去,再無人識得古書的含意,蒙古真正精髓的文化內涵也就隨風而逝。

與中國境內的內蒙自治區比較,蒙古國已經算是保留較多游牧文化的特色。生存環境對於文化發展有絕對的影響,在草原上討生活的蒙古人對於生命的態度以及生活哲學,與以農耕為主的華夏民族有很大的不同。推薦各位一部半紀錄片「小黃狗的窩」,裡面以一個平凡的游牧家庭構築出蒙古人在草原上生活的點滴,舉凡從拆遷蒙古包、製作羊奶酪、到放牧羊群,都含括在內。導演細膩的拍攝手法,平實呈現蒙古人的心靈世界,而現代化對游牧民族的衝擊在影片中也有所著墨。

雖然蒙古最後一位可汗早被皇太極所滅,中間歷經清朝的收編與俄國的統治,然而直到今天,蒙古人仍以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作為建國初始。旅展會場上蒙古朋友大力宣傳明年是蒙古國建國八百年紀念,想必有許多特殊的慶祝活動。蒙古國幅員廣大、緯度又高,夏季是前往拜訪的最佳時刻,可以盡情欣賞草原之美。其他時節就得做好心理準備,必須面對酷寒以及蕭瑟的大地。

從己身歷史出發的主觀認定,使我們沒有機會以客觀的方式來理解游牧民族,造成游牧文化被曲解與污名化,彷彿馬背上的民族都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親眼去看,親耳去聽,浸淫於原本誤解的文化之中,領略他們的瑰麗與玄奇。旅行是心靈的魔術師,無形中翻越隔閡與藩籬。

【延伸閱讀】:
1. 無障礙旅遊日誌:旅展實況影片——蒙古國軟骨功
2. 旅展蒙古表演團體演出相片

【推薦書目】
九歌出版:金色的馬鞍 席慕容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