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2

離建築:看簡學義1988-2004的建築作為

鶯歌陶瓷博物館
◎奠定簡學義地位的代表作——「鶯歌陶瓷博物館」

不同於台灣一般建築師所依循的——留美、取得國外事務所工作經驗、回台從室內設計做起、最後才投身建築,簡學義於東海建築系畢業後,以兩年時間潛心研讀老子,釐清自己對建築的想法,隨即踏上建築不歸路。


簡學義藝術家般的人格特質,使得他對自己的作品異常堅持,建築對他來說,作為個人理想的實踐意義遠勝於其他。幸而簡學義有一位全力支持自己的父親,能夠持續努力到今天,他的父親功不可沒。譬如簡學義首件作品——「陽明山簡宅」,歷經漫長的工期,建築本身實驗性質濃厚,打破當時對「家」的設計常識,因為父親的包容,簡學義才能放手去作。

美學上近似安藤忠雄,簡學義擅長以垂直光營造出內部空間的獨立性,以誠品中山店(今星巴客咖啡)為例,近乎封閉的空間使得內與外產生斷然的區隔,聚焦於內、觀照己身,保持不與外界對話的姿態。早期簡學義追求抽象概念中形而上的純粹美感,進而產生鮮明的個人風格。


陶博館外公共藝術
◎陶博館外公共藝術

承襲現代主義建築精神,簡學義在尊重材料個性的綱要下,以清水混凝土的平滑與泥鑄空心磚的粗糙質感組合出立面的豐富性,或輔以簡單優美的洗石子外觀。鋼材的運用帶來輕盈感,玻璃則能帶進猶如魔術師般賦予建築生命的光線。酷愛黑白的簡學義,極為重視建築本身的光影效果,觀看他的代表作「鶯歌陶瓷博物館」,絕不能忽略他刻意在各處製造的各種光影之美。

在陶博館裡,空間形體的改變產生如同音樂般的韻律性,由壓縮的扁長形狀陡然拔高成上下拉長的空間,一緊一鬆之間,韻律感油然而生。歌德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此為一例。至此簡學義第一階段對建築的思考已經成熟,並且完全體現在陶博館上,而變動的訊號隱現其中。一貫中性色調的堅持被多彩的戶外公共藝術品打破,空間上不再全然隔離,暗示對外開放對話的可能。

宜蘭傳統藝術中心一案,簡學義使用木頭、竹子等與歷史傳統發生連結的素材。正在進行中的史博館更將原住民使用的建材——頁岩、閩南客家建築慣用的紅磚打碎拌入混凝土內做成PC預鑄板,甚至直接引用具體造型(杆欄式建築)。簡學義在站上自我生涯高峰後,並不以此作為探索建築的終點,反而積極開拓其他蹊徑。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老子道德經第十章),靈與肉之間,本難合一,簡學義原本將內外劃分為二的建築哲學,如同現實與理想之間無可避免的距離。當界線模糊,不再鮮明對立的時候,簡學義將如何重新定位兩者之間的關係?勇於挑戰自己的簡學義,他的下一步值得我們觀察與期待。

◇本文同時刊載於敏隆講堂隨堂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