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0

渾建築:廖偉立與雜木林美學

自詡為台灣蠻牛的廖偉立,有著與外表不相稱的感性。美國進修歸來,他放棄早已獲致成功的商業建築領域,轉而編織自己的建築夢。開始於台北的嘗試並不順利,他決定轉往台中發展。中部建築界氣氛較為寬鬆,地緣上接近自己的故鄉,提供廖偉立需要的空間與養分。

藉著東眼山公廁這類小型公共建設案,廖偉立得以進行他的建築美學實驗。現代主義繁衍自溫帶環境的血統,如何在亞熱帶多元混雜的背景下發展出適合的語彙?成為廖偉立關注的焦點。他總是隨身攜帶大本畫冊,記錄下自己突發的想法。進入工地環境實地觀察,是廖偉立設計靈感啟動的原點。寫下一首詩、一些文字、馬上以水彩勾勒腦中的建築造型,一本又一本厚厚的紀錄簿,道出廖偉立豐沛的能量以及對建築的熱情。


交大景觀橋(2001)、銅鑼生態自行車橋(2003)、王功漁港景觀橋(2004)——這一系列橋樑作品,替廖偉立贏得國際間的肯定與台灣建築界的注目。交大景觀橋顛覆一般人對「橋」的功能性傳統印象,將咖啡館與橋樑共構,酷炫新穎的鋼構外型,著實令人眼睛一亮!銅鑼生態自行車橋,騎士不必停在橋中央看風景阻礙交通,廖偉立替他們保留最佳觀景位置,可以停好自行車再好整以暇地欣賞。

王功漁港景觀橋源自於廖偉立對河水流動的發想,以剛性材質呈現出勢與韻的力道,在設計上卻巧妙地融入四周地景,而能與之對話。橋樑設計以「人行走其上」做為重點,充分運用形體的變化,考慮當地陽光、天候、及視野,運用類似蘇州園林的框景手法,使得單調的出海口地貌,產生豐富的變化。行人在橋上可任意駐足,隨著光線變化選擇遮陰處休憩,從內部精心設計的鏤空望出去,欣賞如畫的景致。廖偉立更加入綠建築的概念,利用當地強烈的日照發電,提供橋樑夜晚的燈火,美觀與環保兼而得之,此案獲得日本SD Review 2004年度獎,實在當之無愧!

採三度立體空間造型的王功漁港景觀橋,由於難以在設計圖上清楚表示施工作法,廖偉立必須親自到場指揮。他監工嚴格,一絲不苟,在初期常與營造商起爭執,然而當成果浮現,案子本身受到讚譽,營造商也感到與有榮焉,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這種特殊的共榮關係,常常發生於力求完美的建築師與施工單位之間。

廖偉立將綠建築與他思考中的亞熱帶建築型式結合於台南市賢北國小一案,打破傳統方正格局的校園規劃,廖偉立配合工地本身地形,讓建物隨之起伏,排列方式講求自然通風,學童自在穿梭其間,靈活的校園空間帶來新的視覺感受。七股黑面琵鷺教育中心,廖偉立以行草為念,同樣不規則排列建物,挑戰舊有的空間規劃方式。

「當你在表現建築的時候,建築也在表現你」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廖偉立,永遠在建築裡尋找新的可能。他以「多變而不安、草莽而不確定」來形容他自己的在地雜木林美學觀,某個程度上,也是他對自身的理解吧!「渾兮其若濁」(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猶如天地混沌未明之際,難辨其形,然而勃發的生命力,隱然將出。證諸廖偉立在建築上無法估量的可塑性,既是讚賞,也是期待。

延伸閱讀:
1. 王功景觀橋
2. 王功景觀橋影像

◎本文將刊載於敏隆講堂隨堂筆記

讀者回應

1 則留言:

  1. 不曉得peter兄有無看過「城市的遠見」古川町這一集?這個小地方的居民對於維護自家門前小水溝所付出的努力,肯定會讓您感動。
    台灣對於人性化空間的意識尚有待建立,最能感受到的就是在女廁所(您可能比較沒機會體驗)
    這次的繁花系列建築講座,讓我認識不少台灣當前的設計師,關於「人」在空間中應有的主體性,越來越受到重視。
    可惜在當前台灣一切向商業看齊的建築風氣下,有堅持的設計師通常難以伸展自己的抱負。
    但我還是樂觀以待,這塊土地上仍然有人在不斷努力著。

    回覆刪除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