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8

常建築:黃聲遠的一生邀請

建築對黃聲遠來說,如同一生的邀請。自1993年始,一個眷村子弟落腳陌生的土地,本著對建築的熱情,十餘年來勤勉踏實,一步一腳印地構築城市之夢。回顧過去的血汗與努力,即使忙碌到無暇喘息,他仍不斷提醒自己:莫忘初衷。對原點的執著,成為驅使他前進的動力。

儘管身處鄉土氣氛濃厚的宜蘭,黃聲遠依然堅持己身現代主義的建築色彩,賦予建築物時代精神,而非一味遵循舊制,或是過度渲染「本土」符碼於建築型制上。黃聲遠寧願取法自然物的象徵,如竹林農牧場孵化室的蛋型外觀,或是連結當地人民生活經驗的意象,如宜蘭三星展演廣場上方棚架造型,靈感就來自於三星鄉名物——蔥與蒜的栽種竹棚。


礁溪竹林養護園的案子裡可以清楚看到黃聲遠不規則、不對稱、動態、有機的建築特色。他又擅長在樓層轉接的空間加入巧思,讓人自然被引導至高處,不知不覺從一樓登上二樓。宜蘭市社福館龐大的七層樓建築體,黃聲遠刻意在立面上擺放與四周民宅造型相融洽的傳統房舍局部,將量體碎化,除去壓迫感。

秉持手工藝精神,黃聲遠習慣用大型模型直接與業主和營造商溝通,邊做邊修邊改。他認為設計、使用、建造三者應為一體,「現場比照片好,有人比沒人好,用的越久越好」是黃聲遠對於自己作品發下的豪語。正因為必須與業主、營造商密切往返討論,他定下工作室開車半小時距離內的案子才接受的規矩。不單是建造過程中讓屋主參與,黃聲遠故意留下未完成的空間,讓使用者來決定要怎麼利用,例如將屋外花圃留白,交由住家自己來布置。

黃聲遠挑戰都市計畫由上而下劃分公領域的絕對權力,刻意模糊公、私領域的界線,使之交融,而非死板地一分為二。公共建築應該還空間於民,允許人民親近、利用,真正落實「民主」意涵。黃聲遠承襲南加州Eric Owen Moss的建築思考,破除建築物的紀念性格,並且將建築物與周邊的地景、道路網絡和鄰近建築物的關係一併列入考量。

他將建築的格局拉大到房屋之外,擴展於整個都市,縱覽全局,注意到最細微、也最關鍵之處。黃聲遠的中心思考是人在都市裡的位置,他留意到當前的城市空間並沒有考慮到人在其中行走的主體性,都市的人行動線必須重新予以規劃。譬如變更快速道路的動線,以綠帶造景,替行人創造更安全的空間。參與宜蘭河整治,以生態工法重塑河堤道路,使人在親水之餘更加接近自然。關注在地歷史,將散佈各處行將淹沒的史蹟,規劃成帶狀空間,方便居民與遊客造訪。黃聲遠的努力,轉變宜蘭的城鄉風貌,一個值得期待的人文空間正在成形。

黃聲遠以其建築上的專業,運用豐富多變的材料打造庶民美學。他不以現代主義菁英傳統為尚,而向常民的生活經驗靠攏,以「民」為主的開放態度,使他的建築顯露出強烈的常民性格。何其幸運地,黃聲遠在宜蘭找到可以發揮的舞台,同樣地,我們可以這麼說:宜蘭有黃聲遠是幸福的!

相關連結:
黃聲遠建築作品地址
2002國慶日創意牌樓

◎本文將刊載於敏隆講堂隨堂筆記

讀者回應

6 則留言:

  1. 比起崇拜國外一堆超人氣建築師,
    實在不如注意國內努力耕耘的建築師。

    而黃聲遠老師,是我最敬佩的一位!

    回覆刪除
  2. 黃聲遠建築師的感性,可以讓人忘記麵包的重要,傻傻地跟他一起作夢打拼。

    與地方人士和官僚體系溝通協調,又需要多少勇氣、耐心和智慧。

    勇於作夢、勇於築夢,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回覆刪除
  3. 各位,你們聽黃講了一大堆故事,這是真的嗎?
    我住宜蘭,他把宜蘭搞的跟廢墟般,各位覺得對當地住民是製造幸福還是痛苦?

    回覆刪除
  4. Chen,
    您好!
    確實,我不是宜蘭在地人,只是去玩過幾次,然後看了幾處黃先生的建築
    實在很難把宜蘭和廢墟劃上等號
    不知您是否可以舉一些例子來說明?

    回覆刪除
  5. 哈,我是宜蘭人,我倒覺得他所設計的丟丟檔森林,社福館,宜蘭酒廠,都設計的不錯阿,
    或許他所設計的建築並不是每一個都令人滿意(其實礁溪戶政事務所外觀我也不太喜歡,雖然我沒去過)但至少我認為是有用心的將宜蘭的鄉土味融入其中,以上我所舉例的地方我幾乎天天在看,都能感受的到設計者本身的用心。如果你有看到以綠色為基底的公共建設時,就能感受的到他所想要表達宜蘭在地的純樸精神。

    回覆刪除
  6. 或許有些事情需要時間去慢慢了解吧!

    回覆刪除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