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4
美的極致—— 吉美博物館吳哥藝品系列
◎女神像(Devata)
原本靜立在寺塔頂端迴廊柱間的女神像,失去了隨著日出日落大變光影戲法的神奇場景,博物館內昏黃的投射燈,撒在她婀娜多姿的身體上,手捻清淨花,臉上浮現著神秘的永恆微笑。蔣勳先生曾提到過:在吳哥親見女神像,彷彿下一刻人就要從牆上走了出來,那份震動,令他難忘——這堪稱是極致之美!
◎注意看殘餘的色塊,證明雕像本來是有顏色的
細看這尊女神像的頭冠、耳墜,和花紋繁複的腰帶、裙擺,請發揮想像力,將雕像的色彩還原,同時放上各色寶石,那該是多麼華麗!千萬不要以為這些藝術品原本就是這樣灰僕僕的顏色,她們本該穿著彩裙、綴著寶石,有一些甚至貼著黃金。金銀財寶早在暹羅人入侵時洗劫一空,雕像上的色彩也隨著歲月斑駁殆盡,我們何其幸運能目睹她洗盡鉛華的模樣。歷史已經塵封,血腥殺戮也成過去,而美留了下來。
◎舞動的飛天們
飛天(Apsara)們靈活生動的肢體描繪,簡直讓觀者也忍不住要隨之舞動起來。這些美麗的Apsara和Devata(註一),是藝術家參照當時社會的女性美,所做出的詮釋。元人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註二)一書中對服飾的記載:「自國主以下,男女皆椎髻袒裼,止以布圍腰。出入則加以大布一條,纏於小布之上。」。以一介慣常儒家禮儀的中原人士,看見當地女子,袒露著胸膛,在街上遊走,這般對身體之美的開放態度,想必讓他大感震撼。
今日所見的吳哥文物,不分男女,皆是袒露上身的,因為服飾的傳統習慣如此。當時的社會對於女性身體的束縛,採取開明的態度,可以想見在情慾方面應該也是自由的,這些推論在《真臘風土記》的記載裡可以找到蛛絲馬跡。
既然身上的衣物僅有群擺、腰帶可拿來做文章,藝術家自然得在這部分下足功夫。請仔細觀察人物雕像的衣擺,厚重的石雕竟呈現出輕盈服貼的質感,尤其是腰帶部分以線條營造出的柔軟,彷彿可以拉開來再重新打上。
◎半身人物立像
在吉美博物館眾多吳哥人物塑像中,我獨愛這尊小巧的塑像。雖然僅餘殘缺不全的下半身,但是足以窺見整件塑像在造型上面的優雅細緻。迷人的腰部曲線以及如布料般柔和的下擺,在樸實之中更見吳哥文物的精采。
【註解】:
一、法國藝術史學家將吳哥仙女造型分為兩類:採飛舞姿態的是Apsaras(s表複數),直立的是devatas(s表複數)。〈資料出處:吳哥千年之美第34頁〉
二、《真臘風土記》:元朝周達觀著,是記錄當年吳哥王朝盛況的珍貴參考史料。
【參考資料】:
1.大英百科全書:churning of the milky ocean
2.2004年五月,蔣勳先生於新竹講演吳哥窟之美內容
◎本文同時刊載於複雜的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