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6
挑動心弦——祖克曼獨奏會
原來「心弦」可以有如此具像的意義……
當弓弦滑過小提琴優雅的身軀,我的心臟隨著琴聲,時而激昂、時而細微地悸動著。雖然對曲目不甚熟悉,音樂卻毫無阻礙地進入我的心裡。小提琴和鋼琴聲和諧地共演,旋律流暢地在兩件樂器之間輪轉。祖克曼拉出的琴音讓我驚豔不已,就像是聆聽歌喉優美的演唱那般的動人。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正是因為他可以呈現出音樂真正的本質,讓它的美得以表達,就連裝飾奏都能演奏得迷人動聽,毫不乏味。
音樂會的第二首曲目:FRANCK: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OP.80可說是上半場的重頭戲,這是FRANCK於1886年,寫給他仰慕的小提琴泰斗Eugene Ysaye演奏的作品。同年11月於布魯塞爾首演時,發生一件軼事:首演地點是藝術館中掛滿名畫的房間,禁止點蠟燭。因為音樂會被之前的活動耽誤,演奏完第一樂章時天色已暗,兩位獨奏家無法看清樂譜,原本要中斷整個音樂會,但是熱情的聽眾不肯離去,於是音樂家憑著記憶奏完剩下的三個樂章。在場聽眾發現:當視覺干擾降低,音樂本身反而更加凸顯……聽著祖克曼與鋼琴家Tatiana Goncharova精彩絕倫的演奏,我彷彿也置身在那一片黑暗中,聽見電光火石般的樂音交會。
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1948年出生於以色列,與Kremer和Perlman並列為當世公認的小提琴大師。在感受過Kremer不同凡響的演奏魅力之後,祖克曼帶來的則是風格迥異的音樂詮釋。節目單上推崇祖克曼身兼小提琴家、中提琴家、指揮、教師、室內樂演奏家等多重身份,並表示本場音樂會的曲目將呈現祖克曼的多重風貌——結果確實如此。
音樂會上選擇的五首曲目所含括的年代,從十九世紀初期舒伯特遵從古典風格寫作的D小調小奏鳴曲,到十九世紀後半浪漫派時期法朗克的作品,過渡到二十世紀初的現代音樂,再加上兩首優美的小品。上半場那股為音樂動容的情懷,到下半場Kodaly:Duo for Violin and Cello, OP.7開始演奏時,轉變為困惑不解,聆聽的時候反而異常清醒。不協調感隨時湧上,讓我不斷迷途。那並不是演奏者的問題,這種聲音正是作曲家想要的效果,而演奏者只是忠實地呈現給聽眾。現代音樂實在很難親近,我不禁好奇:音樂家要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來詮釋差異這麼大的不同時期作品,不會精神分裂嗎?
這次和祖克曼搭配演出的另外兩位音樂家,分別是來自加拿大的大提琴手Amanda Forsyth,和俄籍鋼琴家Tatinan Goncharova,三個人彼此間的合作默契良好。音樂會上遇到的俄國鋼琴家似乎特別多,這是俄國自十九世紀以來優良的鋼琴傳統持續發展的表徵吧!
◎參考資料:音樂會節目單,圖片引自2006兩廳院夏日名家系列音樂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