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蔣勳老師在某次演講中提及:柏林在新舊融合後融生出不同於其他都市的魅力,使得我的眼光移向這個之前未曾留意的城市。這次當代美術館舉辦的「城市的遠見」系列影片正好有介紹柏林,特別跑了一趟觀看這段不到一小時的介紹影片。
影片從東西柏林分裂的歷史談起,看一個城市怎麼從興盛而衰敗,分裂而統一,然後再度像浴火鳳凰般重新登上世界的舞台。舊柏林因為戰爭與分裂,幾乎破壞殆盡。影片花了很長的篇幅描繪統一後的柏林市,如何利用原本柏林圍牆佔據的市中心地帶,與跨國的企業體合作,營造出一個新的商業體系。
不知為何,這些大樓林立圍成的區域,新則新矣,建築也的確有可觀之處,卻總引不起我的興趣。頗似巴黎的拉得芳斯新凱旋門一帶,去過就好,難以升起流連忘返之感。反倒是影片介紹到東柏林因為無力開發,所保留下來的傳統集院式住宅更新計畫,勾動我的旅遊神經。美麗的磚瓦舖設成的樓面,如童話中可愛的房舍,庭院靜謐,讓人悠然神往,如同巴黎的Paul Village,親切可人,那些屋間小徑,總忍不住一探再探。
舊街道的維護與更新也十分有趣,謹守地面外觀不變的原則,商店向下發展,又為打破空間的窒礙感,將各樓層打通,引入天光。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誰說不能在舊有的架構下,營造出新氣氛?
另一值得注意的訊息是柏林重新接納電車做為城市交通接軌的工具,所持的理由為:造價低廉、建構迅速、突破地形限制、與汽車共享道路面積、彈性大適合載客流量較少區域、旅客不需爬上爬下等等,影片說歐洲正興起電車復興的熱潮,這讓我想起在挪威搭電車的經驗,他們的電車網絡十分發達,一直以地鐵為城市發展指標的我當時還納悶不已,看來地鐵至上的想法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柏林正朝向具生態意識的都市邁進,他們設置有腳踏車專用的道路、號誌、停車設施,並且固定發起提倡行人或僅靠人力的交通工具的活動。具指標意義的改建國會大廈,正面保留文藝復興式建築的歷史感,後方圓頂採用現在建築的工法,打造出採光通風良好的開放空間,下方的議事空間充分享有明亮的氣氛,而遊客更可登上圓頂俯瞰柏林市美景。具多重功能性的空間,是柏林的新與舊交會融合,發光的起點。
影片講述到柏林圍牆一夕崩潰的歷史時,看到民眾奮力敲下每一鎚,震撼了我,緊接著柯爾奔走兩德統一事宜,更是讓我感慨萬千。政客如何加諸暴力於人民的身上,終究無法抵擋人類渴望自由的心。國家的前途應由組成國家的人民自決,國際支持過東西德、支持過世界上其他的國家,不論是統一或是獨立,暴力該被譴責,自由意志應被尊重。如果真有正義的存在,我期待台灣可以得到公平的對待。
◎內容來源:公視「城市的遠見」系列節目之「跨越歷史的圍牆——柏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