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6

[城市的遠見]德國魯爾工業區(下)

針對範圍內住宅區的更新,IBA 和民間團體合作,推出家庭、婦女、老人、孩童等專門設計的社區,兼具機能、生態與美觀,藉由建築師和住戶本身共同參與,打造出理想中的住宅。

其中有自力建造屋舍的計畫,不以高耗能的鋼筋水泥搭建,而以當地的磚瓦、木材、鋼材等等做為房舍的建材。因為自己親力親為打造,每家人無不發揮巧思在細節上布置,外觀採用鮮豔的顏色,家家戶戶陳設得溫馨可愛。家庭社區發揮很強的守望相助功能,幾乎可以夜不閉戶,小孩放心地在特別設計過的公共空間嬉戲,而社區內的家庭彼此間也建立起深厚的情誼。


由於土地本身已經嚴重污染,德國政府的作法是暫不開發未受污染的土地,而優先處理已受污染的地區,如此一來可漸漸恢復那些受到傷害的區域。作法是從地面往下挖起 2.5 公尺深的污染泥土並焚燬,再填入新土。為保護新土不受旁邊流經污染地的雨水污染,必須在側邊施做防水,路面不鋪設無法滲透的材質,使水資源產生良好循環。

新建社區附近進行公共空間綠化,提升住屋品質,如此一來帶動鄰近房地產,發揮正向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對老人的照顧,租金低廉而且不準漲價,使退休的老人可以擁有高品質的居住環境。何謂已開發國家?老人受到的照顧可以當作是很好的參考指標。

魯爾工業區原本是依靠高耗能來生產鋼鐵的重工業地帶,百年來造成生態上莫大的傷害。經過深思熟慮,德國決定將此區域轉型為開發無污染新能源的重鎮,也就是太陽能。經過十年發展,在此地推動數項實驗計畫,獲得成功。雖然價格和其他技術問題,使得太陽能尚無法全面推廣,但是這些綠建築令人印象深刻,彷彿替人類的未來畫下美好的願景。

比如說科學公園,除以太陽能為主要供電來源,整面的玻璃採光可以節省照明費用,由電腦控制的窗戶升降系統,藉由自然的通風調節室溫省下空調費用,戶外不設人工路面,避免陽光熱能反射導致溫度升高,並使得雨水可自然滲透。戶外刻意保留的天然池塘,除具蓄水功能,也涵養了自然生態。

實驗計畫之一的玻璃屋更是替綠建築立下典範。屋頂全面鋪設太陽能集能板,電力不僅可供整個玻璃屋使用,尚有多餘電力出售。這間玻璃屋其實類似外覆保護罩的社區,以木頭為支幹架起的玻璃外罩,避免金屬材質冷硬的感覺。頂端刻意採用透光率不等的集能板,光線在室內投射出類似雲朵的效果,電腦控制窗戶的開啟與關閉調節溫度,利用廢熱能帶來暖氣,冬暖夏涼,室內完全不需要額外的空調系統。

玻璃屋內部類似一個微型社區,有住宅、休閒、教育等功能,目前當作教育訓練之用。而這些內部建築因為有外在的保護,材質可以選用輕薄的建材快數搭建。這簡直是未來之夢,人類理想的住所,乾淨、環保、低污染,而這樣的建築出現在曾經高度污染的魯爾工業區內,深具指標意義。

河流與土地一樣,逃不過被污染的悲慘命運,貫穿魯爾工業區的河流成為萬惡匯流之所,毒中之毒。德國人在此展現他們先進的生態科技與維護國土自然的決心,投入難以計數的經費和人力,要以長達二十餘年的時間,恢復河川本來的面貌。首先設立技術先進的生態污水處理廠,利用微生物來淨化河流污水,此為補救。再投下鉅款開闢下水道,使污水和河川分流,此為治本,工程至今仍在進行中。

IBA 的董事長 Karl Ganser 先生深具智慧,某些思考竟與中國哲學家老子不謀而合。魯爾工業區內仍有無數留待整治的區域,IBA 在這些區域進行綠化,此外不作任何處理。我很喜歡他的想法:好的點子不是一蹴可及,把這些地方留給大自然來決定,等到有好的創意再來執行。

影片播到自然再次奪回她們對這片土地的主導權,看到那些鋼鐵巨獸淹沒在荒湮漫草之間,我突然想起亞洲的吳哥窟,會不會有一天某個興奮又好奇的後人揮起斧頭一砍,發現這些掩埋了的人類工業遺跡,成為另一則傳奇?

這些綠化的地帶,串連一氣,規劃成健行與自行車步道,提供當地居民休憩的好去處。工業開發遺留給後世的毒害,德國人沒有逃避,他們選擇面對、而不是棄之不理。這份努力拯救了一塊瀕臨死亡的大地、也讓生活其間的人民重新找到希望。

延伸閱讀:
P的建築心觀點:Deutschlandscape @ V&A

◎內容來源:公視「城市的遠見」系列節目之「蛻變中的魯爾工業區【下】」

2 則留言:

  1. 你寫的好詳細喔!
    只是想要跟你道謝
    因為我閱讀到了需要的資訊
    謝謝

    回覆刪除
  2. 其實是製作單位的功勞
    我這幾乎是逐字稿
    要感謝公視.....^_^

    回覆刪除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