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阮慶岳老師「繁花——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系列講座的發想,在初論程紹正韜這一講中,老師提出他對現代建築的看法:建築看似「實」的集合,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實」所建構出來的「虛」空間。藉由程紹正韜「弱建築」的個性,體現老師想表達的概念。
程紹正韜以紮實深厚的美學基礎,從室內設計切入建築設計領域,普出手便獲大獎肯定,並且持續獲得好評,可說是台灣建築界的當紅炸子雞。非科班出身的背景,使得程紹正韜的成功,打破建築師必得經過專業訓練的迷思,也突顯出目前台灣證照制度的合理性。
程紹初期的建築帶有空靈而近乎不染塵的特質,空間雖美,卻使得任何擺放上去的物品都格格不入,甚至連人在裡面都顯得多餘。建築師試圖對話的對象,是神秘的第三者(自然?),而不是普羅大眾。程紹對於著重材料與工法來雕琢建築實體的觀念,抱持隱晦的批判態度,稟持著「內用黃老、外事儒術」的東方哲學觀,他試圖在現實需求與自我堅持之間找到平衡。既能兼顧大眾品味,又能以一己的美學素養提升設計本身的層次,程紹正韜可華麗可清貧的操刀功力,讓他能悠遊於不同需求的業主之間。
年幼時火車上迷途的經歷深植心中,程紹不斷提出「尋找回家的路」,對於猶如迷途的現代主義建築,究竟何處是歸鄉?在他新近完成的宜蘭員山徐宅,或許可以看出程紹所給的答案。
不破壞原有地景,直接將新建物架在水草養殖的池塘之上。承繼現代主義尊重材料的傳統,直接展露水泥的個性。利用水平線條製造輕盈感,故意將邊牆突出製造「面」的感覺,消去塊體的量感。使用倒樑,讓屋內空間在視覺上乾淨俐落,並利用屋頂上方的樑柱做成水塘,營造視覺效果。故意在樓梯處開口放上玻璃,一則引入自然光、一則將重的材質(水泥)疊在輕的材質(玻璃)上,由錯置引發出獨特的美感。建築靠馬路的一側以整面牆封閉,不對外開放,而面對山水的這一邊則以大片落地窗擁抱陽光綠意,並不呆板地依照平均分配的原則開窗,而是當開則開,當閉則閉。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設計,是設置整片空白的牆,讓水從屋頂上自內外兩側不斷落下,隨著時間的遞移,改變建築立面的風貌——程紹允許自己的建築裡出現不可控制的因素,此一鬆綁的動作使得建築物有了生命與自己的個性,成為活的有機體,與「時間」起了聯繫。程紹原本離世無垢帶有潔癖的風格,轉為與人世和諧相處,具體實踐「和其光,同其塵」的老子思想。
程紹成功地挑戰自己,在平凡的鄉村地景中,以便宜的造價(意味著材料工法的限制),將建築物與四周環境建構在一起。建築實體讓位給「虛體」空間,目的不在引導人們注意「實」的存在(建築本身),而是去感受建築所創造(框架)出來的風景。不賣弄工法,不誇耀材料,不讓建築實體強出頭,而轉為「弱」,退位成客體。這是程紹給自己的答案,也是阮老師認為現代建築應該努力的方向。
◎本文同時刊載於敏隆講堂隨堂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