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1

恍建築:原相的建築觀

現代主義建築是否已走進死胡同?面對瞬息萬變的都會節奏,重要構成要素之一的城市建築又該如何回應?從原相的建築觀裡,或許可以找到答覆相關問題的線索。

由龔書章和吳建德所組成的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近年來在多項競圖比賽,以其領先市場的設計理念,屢次成為陪榜佳作,推遲了良好創意具現化的時間,直到宜蘭縣政中心凱旋社區公園暨新福宮廣場一案,才有實作的機會。


此案必須處理新建公園與原有信仰中心之間的關係,原相大膽地逆向操作,以純粹抽象且放大尺度的巨型人造物,遽然放在傳統寺廟建築旁的空曠地景之上。原相借用Louis I. Kahn所言:「Span is an exciting and challenging thing.」,訂出他們的設計主軸乃是「宜蘭地景上一條蜷曲的線」,"&"字型的連續線條切割出空間的活潑性,隨著路線蜿蜒行進帶來多角度的視線變化,以矮牆區隔出兒童遊戲場,並讓座椅面對廣福宮(老人們在廟前聚會的習慣)。空間規劃彈性,草坪與橋樑可以單純的各自獨立,也能提供表演時需要的戲臺與座位。這是先前「信義計畫區立體人行天橋」構想的延伸,橋樑不再只是橋樑,城市裡原本涇渭分明的各種設施打破彼此僵化的界線,成為機能複合的整體,一座天橋可以結合公園、公車站、街道標示系統、交通運轉出入口、劇場和極限運動場。

都市空間應是複層交疊的,在不同的時間具有不同的面貌與功能。龔書章引述荷蘭建築師Rem Koolhass對現代都市的形容:「變化比計畫還快」,正是要點出傳統的都市計畫型式已經成為城市建築符合真實情況的阻礙。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建築與外在的關係,以人所能感知到的事件為中心,做為建築的動機。以建築實體來定義人的行為終將失敗,空間內外發生的事件才是建築的定義者

從原相處理建築單體與外在關係的手法上,可以感受到「實」逐漸讓位給「虛」,明確轉向模糊,「有」(建築實體)是為了提供條件給「無」(虛體事件)。空間成為一個容器,不預設立場。新福宮廣場上後來出現的曬花被和乘坐輪椅者到橋上觀景的事件,證明原相在這個案子上的企圖是成功的。

智邦科技辦公總部園區一案,因規模龐大,處理的問題也複雜,更能看出原相建築觀的完整性與強度。原相嘗試在這件作品裡消弭空間中的階級意識,置入多元平等的價值觀。採用Koolhass的作法,讓封閉的空間破裂,對外開放,大樓平面各以不同的形狀疊合在一起,以此營造通透感和空間的多樣性。另外一個特殊的設計是以開花植物做為建築立面,使得建築物外觀隨著季節更迭。

原相不以放棄的態度應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缺失,他們樂觀地繼續以簡潔、乾淨的現代主義建築手法來回答當代的都市問題。真實生活變幻無常與飄忽的特質,他們以不確定、異質、動態、包容的方式來捕捉。恍惚與模糊之中,反倒成就了虛空間應有的面貌。老子講:「反者道之動」,或可用以闡釋原相的建築觀。

繁花講座推薦書目:建築相關書訊二則

◎本文將刊載於敏隆講堂隨堂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