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14
寶萊塢生死戀
◎畫面翻拍自DVD
基於對印度文化日漸萌生的興趣,借回出租架上陳列的02年印度歌舞片「寶萊塢生死戀」,欲一探印度蒙太奇的奧妙,而這部電影也果真沒有讓我失望。
影片原本的片名即是男主角的名字「Devdas」,中文譯做「德阜達」,三小時的片長扣去相當篇幅的歌舞片段,勾勒出一段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情節儘管芭辣,但是藉由影像、對白、場景設計、音樂以及演員精彩的演技,使得這部愛情長片足以登上藝術之境。
對白以文學性的方式呈現,人物的反應戲劇化而極端,電影以抽離現實的方式帶出一個寫實的世界。演員在一個生活之外的場景裡,上演人間情事,導演粹鍊出純粹的人性元素,讓這些因子彼此去碰撞,因果交纏,環環相扣。
男主角德阜達是大地主家中備受寵愛的么子,與鄰居帕蘿青梅竹馬。兩人異地相隔十年,終於德阜達學成歸來。如果平鋪直述,戀情哪裡可歌可泣? 一幕帕蘿追趕德阜達離去的意象,貫穿全片,彷彿是悲劇的預示。其中十年不滅的照路燈更是片中最重要的象徵符號,這燈火是兩人愛情的見證與象徵。如同德阜達在片中所言:「這燈燃燒著的是我的心!」所以人亡燈滅,這燈猶如德阜達的生命之火,也述說著兩人的愛至死方休。
帕蘿無奈嫁給他人,在轎中捧著燈火向德阜達道別,這一幕直逼「麥迪遜之橋」裡克林伊斯威特在雨中和梅麗史翠普告別,離去前,將定情的十字架項鍊,掛在車子的照後鏡上——即使此後分別,我心不變。
兩人互訴衷情,不是開門見山式的乾柴烈火,而是迂蜿矜持地互相試探,遠比直接了當的「我愛你」來得動人。我最喜歡的情節就是出自翻拍的這段場景,德阜達假意隱瞞自己的思念,騙取帕蘿告白,一面為帕蘿的真情感動、一面傾訴自己的真心。男主角眼眶含淚、壓抑著、等待著時機成熟,揭露最甜蜜的真相。
此情此景,真要引人嘆息,而不忍再往下看,這樣深切的情感,卻終究不能結合。電影埋下的種種伏筆,在關鍵的時刻一一炸開,拆散這段金玉良緣。首先是家世的不對等,從帕蘿的母親蘇彌塔興沖沖端著點心拜訪,卻遭大地主家長媳庫姆奚落:「那個女演員又上門了!」,到後來德阜達回家竟沒有先探視母親,而是直奔帕蘿住處,更種下母親對帕蘿的不滿與嫉妒。
德阜達的任性惹惱庫姆,終於導致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當蘇彌塔在寇莎莉亞(德阜達之母)和庫姆的勸誘下,滿心歡喜地跳著克里希納(Krishna)與羅陀(Radha)的愛情之舞,德阜達與帕蘿的愛情也一步步走向悲劇。
在片中所有的劇情轉折裡,發難者都只扮演觸媒的角色,反倒是原本被指控的人得以站上發言台慷慨陳詞。如蘇彌塔遭寇莎莉亞羞辱後反擊、嬋佐穆琪毫不畏懼地面對卡利的揭穿、以及帕蘿在夫家人前不加掩飾地坦白:「德阜達是我的身體與靈魂……」。現實裡的教條與制約以及諸多無奈或許可以圈住我們的形體,禁錮我們的自由,但是無法改變我們的意志。
帕蘿與嬋佐穆琪初次見面,兩個女人的交鋒也很精彩。當帕蘿瞭解到嬋佐穆琪對德阜達的真心,她說:「有妳在,他就不會孤單。」,果然,嬋佐穆琪成為德阜達精神上的依靠。兩個女人愛上同一個男人,卻相知相惜,超越愛情裡的妒忌。
以兩人愛之深切,何以不能生出違抗一切反對力量的勇氣一走了之?德阜達的父親代表社會體制無法抗拒的力量,那是德阜達生命中永遠的背負,他唯一能做出的消極反抗只有毀滅他自己。帕蘿雖願意放手一搏,甚至母親都同意她和德阜達離去,奈何德阜達的猶豫讓機會溜走,迎娶的隊伍已等在門外,為了家人,她不得不嫁。兩人雖相愛,但這份愛在型式上仍得走在禮教之內,以我對印度文化淺薄的認識,比較不能體會階級對印度人的制約之深。
藉由本片可以窺探到幾個特點:譬如印度舞蹈與說書韻文的結合、印度音樂裡獨特的聲腔、豔而不俗的華麗服飾。導演取鏡的角度、使用的語彙並不是斷然繼承西方的手法。電影拍攝雖是西方發展出來的技術,但本片是以自身文化的美學為骨血養分所開出的藝術花朵。
恆河是印度文化裡重要的意象,德阜達在片中替自己舉行了死之儀式,全身浸入河水。勉強已成廢墟的身體撐著最後一口氣度過了夜晚,卻見不到帕蘿最後一面。而生之迷惘到他死去的那一刻仍未解脫,帕蘿赤著腳奔馳的身影漸漸淡去,那回不去的童年、回不去的家鄉,在滿天翻飛的落花裡,永遠的失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