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全台灣最大的阿美族部落所在地。FATAAN是阿美族語對樹豆的稱呼,漢文直接音譯為馬太鞍,部分阿美族朋友使用「砝傣岸」,個人認為「砝傣岸」的譯法,音比較接近。
阿美族世世代代居住於此,直到外來勢力介入,開始發展觀光。廣大的馬太鞍濕地,因為不適當的公共建設,影響濕地生態,面積正逐漸縮小中。儘管馬太鞍已經屬於低度開發區域,生態遭破壞的戲碼,仍在馬太鞍各處接連上演。
解說員舉證歷歷,包括土石流的破壞、芙登溪兩側水泥護堤對生態的影響,砍掉大片竹林以錯誤生態工法築堤,使得螢火蟲失去棲地。同行團員低聲說道:「好像沒一件好事!」
席慕容老師在「金色的馬鞍」一書中提到:漢人以務農的方式來對待草原,造成生態浩劫——將己身價值觀強加在自己不瞭解的事物上,是最危險的事情。不夠瞭解濕地,不清楚自己的作為會造成什麼後果,在見樹不見林的情況下,只能片段地針對眼前問題應變,反而遭致更大的傷害。這就是今日馬太鞍濕地,或者我們可以說:一個世界性的生態議題。
面對龐大的自然生態奧秘,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謙卑,不要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任意去操弄。數日前的三棧溪事件,五年復育工作,在一夕之間,因為官僚系統一句「依法行事」而毀於一旦。馬太鞍濕地會不會重蹈覆轍,提早陸化,滅絕曾經生機盎然的一切?
帶著略微沈重的心情,我們一行人漫步在尋常的柏油路面上,和記憶中的濕地印象不太相同。夜晚的濕地失去視覺感知的美,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聲響。此起彼落的蛙叫蟲鳴,提示牠們的存在。螢火蟲三三兩兩地出來湊熱鬧,成蟲在林間躲迷藏,幼蟲在田間逛大街。這一夜,除了憂心濕地的未來,還對螢火蟲的浪漫徹底幻滅。
解說員不經意地說道:「螢火蟲的幼蟲靠食用蝸牛為生……」一時之間驚呼聲四起:原來螢火蟲是肉食性動物!!「螢火蟲自幼蟲階段就會發出螢光,這是他們嚇阻敵人的方法。運氣好的話,可以看到一大群在地上爬來爬去。」不知為何,我的腦海裡突然湧現宮崎駿動畫「風之谷」裡王蟲大軍狂奔的畫面。「你們看!這邊就有一隻在飛,不過我們應該避免直接用手電筒照射,光線很暗看不清楚,你們就想像他是小一號的小強。」小…小…強~~~~天啊!螢火蟲怎麼會跟小強扯上關係!
回家之後,偶然在報紙上看到螢火蟲的照片,嗯!確實和小強有幾分神似,但迷你號的小強沒那麼噁心就是。
◎腹斑蛙
期待中莫氏樹蛙的倩影無緣得見,倒是腹斑蛙頻頻來探,面對鏡頭毫不羞澀。解說員打趣道:「牠們訓練過,個個都有明星架勢。」,幾回之後,我們也成了尋蛙老手。一隻白頷樹蛙坐在樹葉上,解說員專業地打起燈光,蛙兒維持原本優雅的姿態,快門聲不斷。解說員要我們留意
白頷樹蛙的蹼,指尖長著吸盤,方便牠攀爬。
◎白頷樹蛙
短暫的造訪,雖然沒有窺見馬太鞍濕地全貌,卻是我與蛙兒們初次的親密接觸。鏡頭底下的動物們渾身散發著魅力,無怪乎有這麼多人對生態攝影著迷。
【後記】:
在閱讀馬太鞍相關資料時,得知當地族人正對「鳳林休閒度假園區」的BOT案發動抗爭。我不瞭解何以政府覺得推動大型建案才是繁榮地方的唯一作法,圖利的究竟是地方還是財團?台北樂生療養院事件適足以說明:不可以因為對象是弱勢族群就忽視他們的聲音。誠摯希望相關部會緩下腳步,聆聽人民的心聲,不要再一意孤行。
【延伸閱讀】:
1. 把風箏安上線,國立光復商工社區網路平台:馬太鞍
2. 台灣野生動物多媒體資料庫:兩棲動物篇
3. 大紀元時報:馬太鞍濕地生態之旅
4.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濕地之春
5. 馬太鞍部落:反鳳林園區開發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