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5

北門鹽場:鹽民原鄉今猶在

收鹽

北門鹽場開發歷史久遠,境內擁有目前最古老的現址鹽田:井仔腳鹽田。其曬鹽技術,世代相傳,豐富的製鹽經驗,成為其他地區新鹽場草創時期的支柱。北門鹽場可以說是台灣鹽民的原鄉。


瓦盤馬賽克

北門鹽場以瓦盤鹽田為主,其優點在於曬出來的鹽比土盤鹽田來得潔白乾淨。瓦盤是以破缸片與甕片,以人工拼貼而成。遺留下來的瓦盤鹽田,彷彿是鹽工們集體創作的馬賽克作品。據說不同人製作的瓦盤鹽田,會帶有個人色彩,一看就知道是誰鋪設而成的。

整理鹽山

北門曬出來的鹽,潔白細緻,品質絕佳,是北門人的驕傲!

北門鹽場

民國92年,台灣鹽業全面走入歷史。今日的井仔腳鹽場,肩負保存台灣鹽業三百多年歷史的重責大任,希望把製鹽相關的經驗技術傳承下去。目前倚靠台鹽資深員工維持整個鹽田的運作,然而長者老矣,一旦人力凋零,鹽田的未來前途難測。

小小鹽工

井仔腳鹽田的功能定位在教育與觀光,民眾在解說員的帶領下,可以瞭解完整的曬鹽流程,並且親自體驗踩水車引水、耙鹽、擔鹽等工作。

仿舊日鹽警碉堡

從前鹽業國有的年代,需慎防鹽賊盜鹽。每位鹽警守望的面積很廣,通常在鹽田邊會有一棟兩層樓高的碉堡,作為鹽警警戒之用。井仔腳鹽田旁也仿昔日鹽警碉堡的造型,搭建了一處瞭望台。

北門鹽場

高處視野極佳,整片鹽田盡收眼底。這一格一格的正方形是結晶池(埕格仔)。鹽田和農地一樣需要休息,收過幾次鹽之後得停止曬鹽,進行整地工作。鹽工要確認瓦盤縫接處是否密合,修補後再以石碾整平。

不遠處就是外海

海水要先在外圍的大蒸發池過滷,提高水中的含鹽量,再將滷水導進結晶池裡。

合影

這一小堆鹽山是正港的台灣鹽,現今架上販售的台鹽製品,其實是從澳洲進口原料再製而成的。鹽田荒廢,鹽民的汗水不再滴落。腳踏在井仔腳的瓦盤鹽田裡,熱燙燙的滷水和鹽的顆粒刺激著腳心,有一種格外踏實的感覺。這裡會不會是台灣鹽田最後的身影?抿了抿日照風吹後的嘴唇,合該鹹澀的鹽味,竟浮出些酸苦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