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30

十月

這部電影最初完成時是默片,1927 年由蕭斯塔可維奇 (Shostakovich) 配樂後成為現今留存的
版本,被譽為俄國蒙太奇運動經典之作,內容描寫 1917 年發生在俄國聖彼得堡的革命事件
,由二月革命、七月危機到十月革命成功,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為止。

巨大皇帝塑像被拉倒象徵皇室在二月革命被罷黜,臨時政府成立,糧食缺乏的情形卻遲遲無
法解決,因而引發反對臨時政府的激烈抗議,在七月的一次大規模要求改由蘇維埃執政的示
威活動,臨時政府和抗議的民眾發生衝突。影片用符號的意象來代表這個事件,執政的中產
階級用嘲諷而暴力的手段攻擊執大旗的勞動階級,活活將他打死。總理下令升起橋樑阻斷抗
議民眾繼續進入市中心,馬屍從高高昇起的橋樑上落入河中,畫面極度聳動。


因為這次事件使得臨時政府改組,改由溫和改革的社會黨人克倫斯基 (Aleksandr
Fyodorovich Kerensky) 出任總理。蘇維埃原本對他寄予厚望,但在解任科爾尼洛夫 (Lavr
G. Kornilov) 將軍總司令的職位,改由他自己兼任後,暴露出他自身的政治野心。電影以他
模仿拿破崙雕像的姿態比喻他妄想稱帝的圖謀。科爾尼洛夫因率軍挺進聖彼得堡,被認為意
圖不軌而遭到解職,但他並不因此停止行軍,電影用拿破崙騎馬塑像代表科爾尼洛夫,並將
他和克倫斯基之前的影像交疊,嘲諷有兩個科西嘉人(拿破崙綽號)。軍隊前進時被鐵路工
人阻止,而此時革命的氣氛已經呼之欲出。各地紛紛組成蘇維埃 (代表會議 ),其中以列寧
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勢力最大,主戰的布爾什維克在全國大會上壓過希望推遲武裝革命時間的
孟什維克,取得多數支持,於是十月革命爆發。

這段描寫十月革命雙方對陣經過的片段有幾點讓我感興趣的,首先是娘子軍的出現,影片特
別說明這是誓死軍,不流盡最後一滴血,絕不後退。對照後面她們望著羅丹的春天雕像,紛
紛放下武器投降的畫面,格外引人發噱。另外就是對當時布爾什維克所使出的種種心理戰,
派人滲透敵營,用說服的方式引誘對方變節,腦海裡不免浮出小時候耳熟能詳的宣傳口號:
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

最後通牒下達之後,臨時政府遲遲沒有回應,克倫斯基已經逃離冬宮,成千上萬的民眾在聽
到阿芙樂爾巡洋艦所發射的信號彈之後,蜂擁向前。在臨時政府軍隊大勢已去之後,人民湧
入宮中,搶奪各項物資,其中特別把酒窖的情形拍出來,俄羅斯人愛酒,這裡也是一個證據
。被俘虜的士兵出宮時接受檢查,從身上搜出各種刀叉、小飾品,亂世出賊各地皆然。

儘管影片是黑白的,但是鏡頭下的冬宮仍然看得出其精雕細琢、美輪美奐的程度。記得有一
幕帶到一座由巨像組成的長廊,氣勢浩大,可以想見俄羅斯帝國曾經的輝煌。據聞他的屋頂
上共有 176 尊雕像,影片出現的場景,讓我想起在奧賽美術館屋頂看到的座像群。

讓布爾什維克贏得人心的口號「和平、土地和麵包」,不知道在蘇維埃執政之後實現了多少
。其實人民要得真的不多,不挨餓,日子過得下去,誰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革命呢?然而這
麼小的心願也往往是無法實現的。馬克斯主義影響西方社會甚劇,但是因為政治的因素,我
們在還沒好好去瞭解他到底是什麼之前,就全盤否定他。只有結論沒有過程是危險的,盲從
到最後仍須付出代價。

原名烏里揚諾夫 (Vladimir Ilich Ulyanov) 的列寧是影響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革命
家,但是我們對他所知甚少,他所有的形象被簡化為一名獨裁者。台灣最近幾年風氣開放後
,我們開始瞭解,蔣政權在排除異己的作法上,說不定和列寧相去不遠。

十月試圖塑造列寧的英雄形象,而由蘇古諾夫在 2000 年拍攝的遺忘列寧則描述了他生前最
後一段不堪的日子。凡人皆不完美,我們都有好與壞的一面,不論是誰,最終都必須誠實面
對自己的功與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