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8

畫魂,和玉良畫裡相對

紅衣自畫像
◎紅衣自畫像,油畫,64x90公分

「追求美的人,從來就是勇士」這是上海美專校長劉海粟先生,獨排眾議錄取潘玉良女士時,用來鼓勵她的一席話。在往後追尋藝術的歷程中,潘玉良果真不屈不撓地一路披荊斬棘,勇往自己的理想前進。



電影「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裡,那位畫家老奶奶對David說:「看一幅畫不能只看表面,要用心去體會畫家想要藉由畫面傳達的訊息。」潘玉良在她的自畫像裡,總是緊抿著嘴,繃著臉,眼神幽幽地望著前方。這畫裡的主人翁很不快樂,心事重重。對照起潘玉良的人生際遇,她內心的鬱悶全然有跡可尋。

身為民初第一位赴法留學的女畫家,潘玉良在國際畫壇上嶄露頭角,畢業後載譽榮歸,滿心以為可以替中國畫壇盡一分心力,卻因為出身不好,在那個保守的年代裡,飽受封建思想的撻伐。即使在藝術上的成就輝煌,社會大眾還是只記得她是青樓裡打滾的人物。潘玉良最後黯然離開家鄉,終其一生,沒有再能踏上自己所愛的國土。不是潘玉良拒絕了中國,是中國拒絕了她。嚴酷的現實環境和經濟情況沒有澆熄她對創作的熱忱,但是回不去的家園卻成了潘玉良永遠的痛。我想,她的內心是淒苦的,而這份淒情,便顯現在她的自畫像上。

相依偎
◎相依偎,水墨,53x68公分

然而潘玉良所繪的女子卻又呈現截然不同的氣韻。絕大部分的女性畫像,嘴角都帶著笑意,流露出沈靜愉悅的特質。她的水墨裸女圖尤其出色,潘玉良筆下的女體,豐腴飽滿,人物的神情姿態,柔和自然,對於身體的裸露絲毫不見扭捏。這些女性的身體或不符合當前對纖細肢體的要求,我卻覺得美不可言,潘玉良將女性的柔美與感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呈現出毫無色情或是情色意味的性感,將一個女人的自信,完整地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我彷彿聽見畫家心中的獨白:一個女人真正的美,來自於內在性格毫不保留的展現,而不是用外貌標準決定一切。潘玉良的裸女畫,就是最好的證明。

雙人扇舞
◎雙人扇舞,油畫,65x53公分,1955

人像畫向來不吸引我,但是潘玉良所繪的人物卻教我深深著迷。她對於肢體動作的掌握和表現方式,可說是獨樹一幟。幾幅雙人舞的描繪,生動有趣。而婦人身上的穿著式樣,雖然傳統卻不落俗套,顯然潘玉良對於配色和繪製的小碎花下過一番苦心。其中關於小碎花的運用,在她的作品裡經常出現。《歷史文物》雙月刊的介紹專稿裡提到:潘玉良對小碎花的偏好,或許是來自對母親的懷念,潘玉良的生母曾靠製作繡花鞋為生。

青石巷
◎青石巷,水墨,44x60公分
寧靜小鎮
◎寧靜小鎮,水墨,60x45公分

在「青石巷」與「寧靜小鎮」這兩幅作品中,畫家充分捕捉到當時的氛圍,宛如一幀高度傳真的快照,忠實呈現窄巷與小鎮的寧靜氣氛,甚至還能感覺到斜灑下來的陽光。潘玉良的性格雖然雄健如男子,但是在藝術的創作上卻陰柔而細膩。比如說她畫的「奔馬」,真可用俊逸來形容,端詳馬兒的眼神姿態,教人聯想畫的是一匹牝馬。

奔馬
◎奔馬,水墨,89x64公分

潘玉良在法國的生活貧病交加,拮据的經濟狀況反映在畫作的保存上,許多幅作品因為無力提供較佳的裱褙和保存方式,導致畫作受損。即使在這麼惡劣的情況下,潘玉良仍不輕易賣畫。活著,人不能回到中國;人死,畫也要回去。在她死後,將近四千幅的作品終於回到中國。曾經將她摒棄於門外的人,如今欣然接受。然而她的堅持卻令我不忍,腦中浮現潘玉良獨自在畫室創作,心裡念茲在茲的,總是那個牽腸掛肚的家鄉,可這家鄉,值得了潘玉良這番情意嗎?

玩牌女子
◎玩牌女子,水墨,53x68公分,1957
畫家簽名
◎畫家的簽名很特別,並不張張一致。她慣常將「良」字那一奈往下拉長,然後在最尾端題上創作年份

我與玉良的畫格外相投,有所感通。在她的畫裡,我找到了安靜。或許是她從那苦絕的人生裡醍出的那分況味,昇華出的圓潤境地感動了我,使得她畫裡的安閒自在更顯動人。

「畫魂——潘玉良畫展」
95/04/22~95/07/09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
詳情請上官網:
http://active.udn.com/PanYuLiang/

【延伸閱讀】:
1. 聯合新聞網:追求美的勇士 人體畫含豐沛生命力
2. 世界華人藝術家群像:潘玉良
3. 公共電視台重播:畫魂

【附註】:所有畫作影像掃瞄自民生報出版的「畫魂 潘玉良」畫冊,版權歸其所有。

◎本文同時刊載於複雜的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