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9

【城市的遠見】古川町物語

古川町,位於日本岐阜縣北方,接近富山縣邊界,四周被飛驒山脈圍繞,林產豐富,木造業發達。鄰近的城鎮高山市是著名觀光景點,兩城結構相仿,在歷史上建城的時間僅相差一年(古川町於1589年立為城下町,比高山市還要早一年)。自從1615年,城中的武士全數遷往高山市,古川町就只剩下一般平民居住,規模略為縮減,在人口上維持一萬五六千人左右。直到江戶時代(1603~1867)結束,古川町始終保持己身寧靜的山城風貌。


然而和許多其他的都市一樣,當整個世界開始變動的時候,古老的山中城鎮也逃不過潮流的影響。工商業發達的結果,人們任意破壞環境,隨意污染水源,使得原本美麗的家園變了顏色。「在日本的經濟發展下,我們究竟留下了什麼?」古川町社區營造的主事者村坂有造會長如是說。身為武士的後代,對於故土有著比一般人更強烈的責任感。這群地方仕紳希望將珍視故鄉環境的心意傳達給後代子孫,而不是將殘破的局面留給後人收拾。

大約四十年前,地方人士有感於環境破壞的問題日益嚴重,開始自動自發地展開拯救鄉里的活動。瀨戶川是町內一條寬僅 1.5 公尺的水道,,隨便傾倒垃圾的後果,導致整條水道像是臭水溝一般。從六零年代開始,町民動員,親自動手清理瀨戶川的污泥、垃圾。經過數年的整治,地方人士出錢購買上千條鯉魚放養,將這條河川的清潔,變成全鎮人民的責任,因為水源一旦不夠乾淨,鯉魚便無法生存。放養鯉魚目的在提醒社區居民留心河川維護——如同我們熟悉的故事,一個邋遢的人因為一束美麗的花,由內到外徹底煥然一新,古川町由此為起點,寫下動人的社區營造詩篇。

美麗的河川必須有周遭的親水空間來搭配,兩旁的步道、橋樑、欄杆、座椅,在附近居民的資助下,修建得美輪美奐。古川町冬季嚴寒,必須勞動社區民眾逐一將上千條鯉魚撈出,集中在保溫的水池過冬。居民對鯉魚的珍惜之情,反應在保持瀨戶川河水清潔的努力上。每個人從自己家門前做起,晨昏兩次固定清理河中垃圾,由町公所提供所需清潔用具,但是並不額外支付費用給居民。因為自己負責清理的工作,漸漸養成不污染河水的習慣。在這樣良性的循環下,河川變得越來越乾淨,如今瀨戶川和水中的鯉魚已經變成當地人與觀光客的最愛。

古川町另外一個值得學習的地方,是當地林場的管理。附近山區盛產各種高級林木,質量均佳,因為嚴格控管、適度間伐,使得木材源源不絕。素材豐沛,讓古川町成為木匠的故鄉,一千兩百年前飛驒的工匠就已經獲得重視,現在更是馳名全日本。

本地匠師繼承日本古代的木造技藝,讓町內的建築得以依循古法加以興建與維護。這些木造的房屋外型優美,層次豐富。木匠們為表示對自己手藝的信心與負責,會以特殊造型的雲紋裝飾自己的作品,就像在建造的房屋上留下簽名一般。來古川町進行田野調查的學者表示,這樣變化豐富的雲紋作法,即使在日本其他地方,也是非常罕見的。而工匠間的競爭意識,使得當地的房屋在改建之後,越蓋越漂亮。

古川町在觀光業發達後,遭遇是否增建大型旅館,以及外來開發者與地方意識不同調的問題。町內居民在改建和新建房舍的時候,也可能不願意配合原來的建築型制。町公所採用的應對方式是制訂鼓勵辦法,並且強制規定高樓興建時必須得到地方上的同意。

原本古川町的維持就是依靠社區居民長期累積下來的默契,當地稱為老規矩。配合上獎勵的措施,讓建築物盡量保持原先的風格,使得古川町能夠呈現出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美感。而不懂老規矩的外來開發者,在限制法令的有效制衡下,不至於胡亂建設。

町內的各項建設是逐漸累積而成的,比如說顧慮學童安全而架設的天橋,因為破壞景觀,也妨礙原本就窄小的行人通道,改良之後做成地下道,外觀設計與街道景觀相符,既達到原有目的,又美化了環境。

「將故鄉變得更好、更美」的想法深植在古川町每個人心中。持續關注古川町發展的東大教授表示:每次來這裡,就會有感覺比上次更好一點,也就是說,這裡一直都在進步。町內的向心力也從祭典的動員上看出來,每年四月19、20日,為期兩天的迎春儀式「古川祭」,必須召集町內年輕人回鄉,出錢出力。參與的人數始終熱烈,使得傳統得以延續。這樣的活動對於凝聚社區意識,有正向的幫助。

古川町在社區總體營造上非凡的成就,讓此地獲得 1993 年日本的故鄉營造大獎。然而更加重要的意義是:居民意識到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創造更好的環境,這才是社區總體營造最重要的精神。從古川町成功的例子我們也可以體認到:只要掌握核心價值,即使是缺少龐大金錢及資源的小地方,也可以建設成美好的家園。

◎內容來源:公視「城市的遠見」系列節目之古川町物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