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2

復建築:向謝英俊學習

謝英俊在他的建築裡所灌注的社會意識,從他所取「第三建築工作室」的名稱裡即可看出端倪。謝英俊放棄原本在主流建築裡的優勢,積極以建築師身份介入社會改革,921大地震造成的破壞與貧乏,帶給他實踐自己理念的機會。

在國有土地上召集四散的劭族人,用自己的力量造屋,謝英俊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雖然最開始以工易工、共食、完全摒棄金錢交易型式的作法終告失敗,謝英俊在劭族案裡揭露的社會意義,在建築界和整個台灣社會投下一枚深水炸彈,引發各種議論,同時替新生代建築師樹立典範,指出另外一條可能的道路。


當建築完全成為資本主義下高度工業化的附庸,也意味著人民自力造屋的權利被剝奪。謝英俊長期關注此一現象,希望以一己之力去恢復行將消失的民間造屋傳統。強調就地取材、降低工法難度,設計以易於施工作為考量。謝英俊堅持不用空調,以自然通風達到調節溫度的目的。挖地基產生的土石直接用於建造,讓房屋自身成為一個能夠循環的生態。謝英俊企圖打破綠建築一定是高科技、高專業、高資本才能達成的神話。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生命若能回歸到最源頭,自然就能生生不滅。我們認為的進步,究竟是不是真的善?在環境不斷反撲,全體地球生態同遭威脅的今日,該是時候重新來定位人類所處的座標。易經中的「復卦」強調回到生命源頭的重要性,謝英俊的建築思維正與這樣的觀念不謀而合。

自力造屋在西方早有團體在推行,獨自在台灣奮戰的謝英俊得以和遠在歐洲的德國義工團體「家園協會」串連,互相交換義工來支援彼此的造屋計畫。於是潭南村誕生台德合作的協力造屋案例,儘管中間因文化地域的差異在造屋的概念上有所歧異,但這次經驗在熱情參與的當地居民和義工身上,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憶。

謝英俊曾抗議評論者故意對他後期建築作品的美學部分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認為這是一種侮辱。從他早期以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及美濃客家文物館奪得指標性建築獎項的經歷來看,他的專業素養不容質疑。只是後期社會運動的目標凌駕建築的純粹美感之上,在強調施工快速、簡單的原則下,免不了在材料的選擇和工法上有所妥協,自然和百般雕琢的細緻美感有所不同。

謝英俊起身對抗整個體制的姿態,使得他的建築超越一般美學的領域,進入更深層的文化意涵。我們不止於思考他的美學是什麼?更進一步希望去瞭解他的行動背後所代表的意義。老師對於謝英俊的建築有此一比:好像一顆洋蔥,剝掉一層還有一層。不同於現代建築流於表象美感,實則膚淺薄弱,謝英俊回到「人」的位置上去思考建築的本質,使得他展現出源源不絕的力量。又因為無私,台灣建築界有如出現一盞明燈,照亮眾人的良知。謝英俊的作法或許不為主流價值觀所接受,但是他所釋放出來的影響力肯定會為台灣建築界帶來正面的改變。

◎本文同時刊載於敏隆講堂之講堂隨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