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2

古巴音樂

Image hosted by Photobucket.com

2005年光輝十月的尾聲,OMARA在台灣首次開唱。

幾年前於紐約的Barnes & Noble看到她的CD,當下決定買回家,從此迷上古巴情歌。看完「樂士浮生錄」更是對哈瓦那著迷,「加勒比海的明珠」確實當之無愧。

1930年出生的OMARA高齡七十五(演唱會正好遇到她生日),唱起歌來一點也不含糊,能量豐沛,聲音蘊含著的情感,就算不懂歌詞也一樣會被感動。而她帶來的樂隊則是意料之外的收穫,陣容龐大先不論,樂手個個實力堅強,鋼琴手的solo帶著濃厚的古巴風味,讓我想起ruben gonzález,舊日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鋼琴手。兩位小號手的表現精湛,吉他手更是嚇人,還露了手背後彈奏的絕技,身體隨著音樂舞動,一點也不影響音樂的進行。既然吉他可以這麼玩,敦煌壁畫裡的倒彈琵琶或許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真有其事。


兩把小提琴格外引人注目,負責演奏的兩位美女還兼伴舞與合音。小提琴的爵士即興初體驗,快弓狂野,熱情有勁。Sax手除了演奏,也負責指揮整個樂團。

「樂士浮生錄」裡有一幕特別讓我印象深刻:OMARA在巷道間以歌聲引來街頭巷尾的鄰居跟她一起哼唱,這情景至為動人。古巴的確是音樂的國度,儘管古巴情歌離不了哀愁,他們的音樂卻天生帶著喜悅,而且人人都為音樂著迷,韻律像血液般在身體裡流動。有一次跟朋友開玩笑說:萬一某個古巴人歌喉很爛、又不太會跳舞,一定感到自卑!

古巴歷史的根源與非洲脫不了關係,從他們歌唱的方式也能聽出端倪。他們習慣跟著旋律即興地填詞歌唱,一個傳一個,或以說唱來對話。這在OMARA的演唱會上,以及「樂士浮生錄二」裡可以清楚地發現。歌詞的內容十足生活化,並帶著趣味。若是用RAP來比喻可能比較容易瞭解,但古巴人有他們自己的風格。

近日閱讀的書籍「德‧克雷宏波的眼睛」裡面,某段內容可用以進一步說明:「但我們甚至可在一些非專業的阿拉伯歌者身上,觀察到不處於附身狀態而依舊即興成詩;他們除了頌揚已知的傳說,還有時事;有時是獻給首領的讚美詩或諷刺詩,這些提供了主題。人們引證卡比爾(Kabyle)婦女們類似的情事。同樣的習俗,廣佈在所有非洲黑人身上。在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這種具節律口語上的靈巧是時興。」《「德‧克雷宏波的眼睛」中譯本,P.71,2005年九月行人出版》

島居博思的演唱會實錄
最新專輯「FLOR DE AMO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