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際,英雄人物輩出,各擁其主。彼此的政治立場雖然不同,人際關係卻是交互重疊的。譬如說張飛娶夏侯淵的姪女為妻,而張飛之女嫁漢主劉禪為后。當夏侯淵被劉備所殺,就由他的姪女收屍。夏侯淵之子夏侯霸因魏國政爭,出奔蜀漢,劉禪喚太子來見舅舅。儘管國與國之間征戰不斷,個人間的人情義理依然存在。
蜀漢大司農孟光問太子教育於秘書郎欲正,言智意為先。但是在論證上陷入究竟是先天決定一切,還是後天足以扭轉的矛盾中。張元教授以為:還是孫權勸呂蒙多讀書的一番話,比較切中教育的要旨(註一)。閱讀尤以史書為重,歷史是過往人類的活動記錄,我們可以從中瞭解人類活動的道理。這同時也提醒我們閱讀歷史,必須瞭解深層的脈絡,而不是在表面的事件打轉。
江南一地,本以世家大族為權力中心運作。孫權家族的崛起,和這些大氏族的支持有密切關係。這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使得孫吳百姓的生活和諸葛亮治下的蜀漢,有著天壤之別。氏族們享盡社會地位、經濟、勞役上的各種特權,導致下層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孫權當然清楚此等不公平正義的狀況,但是他也明白自己和這些氏族間的利害關係。所以他雖然派人調查氏族間的不法情事,在雙方衝突達到臨界點的時候,還是選擇站在大氏族的這邊。儘管如此,孫權制衡大氏族的立場和主張已經達到宣示作用,展現一國之君的力量,這就是孫權的手段。
自孫權死後,不復見人物之精彩,三國也走到尾聲。吳國政權接替者,是諸葛家的新生代,自幼有神童之稱的諸葛恪。他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姪兒。才份雖高,卻不懂得人世間的道理。孫權說他:「剛很自用」,自視太高,目空一切。比照他掌權後的行徑,身陷危機之中而不自知,完全把他人的勸誡當作耳邊風,看不起這些無法辯論贏他的人的意見,終於招來殺生之禍,覆滅諸葛瑾全族,應了他父親的擔憂(註二)。
李豐、夏侯玄皆為當世所重,是品行高潔的漂亮人物,不見容於司馬氏,朝廷權臣欲除之而後快,相繼下獄身亡。齊王芳為李豐之死抱不平,司馬氏引兵城下逼其退位。胡三省讀這段歷史,怒批此時為人臣子者,罔顧綱常,胡作非為到極點。齊王芳既被廢,司馬氏欲立彭城王,太后以輩份長幼失序堅拒,故改迎高貴鄉公即位。
高貴鄉公雖然希望有一番作為,奈何時不我與,朝政完全被他人把持,最終落得要孤注一擲,以命相搏的地步。高貴鄉公死於司馬氏黨羽之手,弒君之臣如賈充,加官進爵,忠君之士如王經,反招滅門之禍。王經死前向母親謝罪,王母對曰:「人誰不死,正恐不得其所。」,及其就死,官民同哭,哀動一市——這一幕所顯露的,正是當時一般民眾的心聲。
政治敗壞至此,崇節尚義之士有志難伸,以消極虛無,輕蔑禮法的態度,對整個時代做出最沈痛的抗議。歷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以其特立獨行、不同於流俗的狂放作風,寫下空前也是絕後的精彩篇章。
【註解】:
一、江表傳曰: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複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文出《三國志吳書周瑜等傳第九》,僅摘列部分內容)
二、初,恪少有盛名,大帝深器重之,而恪父瑾常以為戚,曰:「非保家之主也。」(文出《資治通鑑卷第七十六》)
三、中國四大名注分別為:文選李善注、水經酈道元注、三國志裴松之注、世說新語劉孝標注。
◎本文乃根據2006年3月31號張元教授於敏隆講堂講授內容寫成,同時刊載於敏隆講堂之講堂隨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