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2

音樂中的抗衡力量:聽張鐵志「聲音與憤怒」講座後有感

張鐵志_05 (by Audiofan)

一開始講到張鐵志的名字還有點陌生,等提到「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的書名時就喚起我的印象。這本在書市異軍突起的另類書籍,出書時引起不小的話題。洪建全基金會所辦的抗衡系列進入第二部,共有兩場和音樂有關的演講,「聲音與憤怒」是第一場。


張鐵志_36 (by Audiofan)

整場演講主要談流行樂在西方,過去一個世紀與社會抗衡的脈絡,對我來說是非常新鮮的題材,也讓我捕捉到在看電影、聽歌、讀書時,對某些事件與人物背景所遺失的環節。

譬如Bob Dylan、Joan Baez、John Lennon等人,雖然名字並不陌生,卻不知道他們所做的事和對整個社會的代表意義。很久以前在蜜雪兒菲佛主演的一部校園勵志片中,她以Bob Dylan的歌做為教材,我曾一度困惑,現在才搞清楚其中的源由。

Joan Baez這位歌手,原來是非常積極投身於社會運動的抗議健將,用她無比動人而且有力量的歌聲,在無數場合引起大眾的共鳴。而我之前對她的瞭解,卻是來自於所謂的發燒片「Diamonds & Rust」。如今我知道她那撼動人心的演唱背後,究竟何以如此有力量?而不僅只是好聽而已。

以前我很不瞭解怎麼有人要槍殺一位流行歌手,在得知John Lennon脫離披頭四之後所做的種種激進舉動,會傳出兇手其實是由FBI授意的陰謀論也就不足為奇。

張鐵志_39 (by Audiofan)

演講裡也提到發生在捷克的有名事蹟,從營救搖滾團體「宇宙塑膠人」開始,所引發的一連串行動,最終間接促成捷克走向民主。讀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時,我只是被他那顛覆性的文字所吸引,完全不瞭解其故事背後的意涵,和他何以如此書寫的原因。年輕時的我淺薄得近乎無知……

鐵志也提到六零年代西方重要的反文化風潮「嬉皮」。多年前在金馬影展看過一部講公社生活的片子「Together(一個屋簷下)」,因為對這一段歷史的不瞭解,看完之後留下許多疑惑。如今對於片中人物行為,和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找到了彼此的連結。

在台灣漫長的戒嚴歲月裡,西方正風起雲湧地進行著無數對國家機器、對社會不公義之事的反抗運動。生活在台灣島上的我們沒有機會與世界同步,如今透過一些影片,如阿甘正傳的片段、John Lennon「Give peace a chance」的MV,仍可感受到那個時代人民如何積極地向政府表達他們的意見,而不是選擇沈默。

雖然美國因越戰而起的反戰活動我們並不陌生,但六四天安門事件還是與我們較為貼近。隻身阻擋戰車的畫面不知感動多少人,而我也曾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的廣場上,邊聽著「亞細亞的孤兒」邊掉眼淚。不是因為瞭解大陸人民爭自由民主受挫的痛苦,而是悲嘆台灣島在國際上的四面楚歌,真如「亞細亞的孤兒」。

從不諱言自己對政治的冷感,即使如此我也曾經走上街頭吶喊過。在那個藍綠還未公開撕裂台灣島的年代,中產階級這一群不願生事的社會群體,竟也高聲抗議吶喊:不為族群、顏色,只是要求社會正義。今日人民集會的次數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激情,卻看不到當年的純粹與理想性。

張鐵志_55 (by Audiofan)

整場演講我最喜歡的一段內容,是講者談到七零年代龐克搖滾時提到的:音樂可以反應真實的生活,講出時代矛盾——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東西,唯有真實可以撼動人的心靈,引發共鳴,然後匯集成整個時代的力量。

如果各位讀者對於音樂如何和社會運動結合的歷史有興趣,可以買張鐵志的書來細讀,或是上他的部落格閱讀他的文章。演講裡面有播放幾段影片,在YouTube上都找得到,也推薦給各位欣賞。

【延伸閱讀】:
1. 張鐵志的部落格:反叛的凝視
2. Bob Dylan:Blowin' in the wind
3. Joan Baez:Woodstock現場演唱「Joe Hill」
4. John Lennon:Give peace a chance
5. The Clash:London Calling
6. John Lennon:Happy Christmas(War is ov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