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0

[城市的遠見]西班牙巴塞隆納

巴塞隆納歷經佛朗哥將軍長達數十年的極權統治時代,到 1975 年強人去世下台的時候,整個城市因基礎建設長期停擺、發展工業、人口大量移入等原因,變得非常不適合居住,市民抗議聲浪不斷。

當時的市長推動一系列的城市改造計畫,一直持續至今,獲得非常大的成功,將巴塞隆納建設成國際級的都市,吸引無數觀光客,歐洲人把這些都市空間實驗成功的例子稱為「巴塞隆納經驗」。


不同於法國巴黎、中國上海的大規模拆遷整建,巴塞隆納在進行都市改造時所稟持的精神是以不影響當地人原有生活,致力於提升原本居住在此的市民的生活品質。

巴塞隆納是一個擁有千年以上歷史的古都,在既有傳統下進行現代化顯然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城市的歷史要建立很困難,毀壞卻非常容易。保有屬於這個城市的記憶,故事才能累積與延續。

他們採用「針灸法」來對症下藥。重點是盡量建設廣場、公園,綠化空間,也就是在公共建設上下功夫。市區內各個廢棄不用的空間,加以重新設計利用。當可以休閒的地方增加,市民的居住品質自然就提升。

在公園的設計上,採用平實不多加雕飾的手法,以不需人工修剪的植物栽植方式,營造出四季分明的美感。在道路的設計上,規劃出大量的人行空間,並且加以綠化和美化。公園中設置大面積淺水池,這個親水空間除了提供四周景物光影倒映的變化,在夏季時也能替市民提供一處較為涼爽的地方。

巴塞隆納將步道規劃在道路的中央地帶,不但寬敞,特殊設計的上空遮蔽物,使得空間充滿變化,產生趣味性。若要簡單描述「巴塞隆納經驗」,那就是將都市空間與藝術高度結合,讓整個城市變成大型的博物館,只要走在街頭,就能接觸到世界級的雕塑作品。

這些配合四周環境所創作出來的作品,賦予鄰近地區獨特的個性,使得城市辨識度大為提高。起初僅是部分藝術家在邀請下前來共襄盛舉,當風尚成形,世界各地的創作者會以在巴塞隆納留下自己的作品為榮。

巴塞隆納的美,大部分要歸功於這個都市空間實驗計畫的成功。當然會孕育出這種想法的地方必然有其歷史背景。建築天才高第傾其畢生心力,留給這個都市無價的文化財,聖家堂這座至今仍在興建中的哥德式教堂,預計還要一百年才會完成。

聖家堂正是巴塞隆納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為了不讓整座城市的其他地方相形失色,用當世的藝術品來妝點,是再好不過的方式。巴黎新凱旋門一帶,也採用這樣的概念,在公共空間大量設置藝術雕塑,就效果而言似乎巴塞隆納略勝一籌,在空間上來說,巴塞隆納的雕塑顯然主體性要強得多,和四周的景觀也比較協調,不過巴塞隆納的城市經驗是來自影片,或許會產生錯覺。

巴塞隆納不是用總體規劃的方式來改變他們的城市,比較是用各個突破的方式,但是強調永續的觀念,對施工的品質非常要求。我很喜歡他們的一個想法:政府將公共空間做好,四周的個人住宅自然會來配合,反過來則行不通。美麗的都市空間對居住其中的人所產生的潛移默化,反應在他們的創造力上。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培養對美的認知能力。這樣的作法值得我們參考與省思。

◎內容來源:公視「城市的遠見」系列節目之「巴塞隆納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