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一絲告別的心情,經歷將近四個半小時的演出時間,我在國家音樂廳見證了台北指環的完成。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或許不是因為演出在音樂上的藝術成就,而是為這歷史性的一刻,向勇於挑戰的音樂家們致意。
盛大的「尼貝龍指環」台灣首演,隨著第三夜「諸神黃昏」的落幕劃下句點,事前事後爭議不斷,在樂壇引起廣泛的討論。暫且不以功過論英雄,初入指環音樂世界,第一次進音樂廳欣賞,竟然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請容許我為此小小的驕傲。
因為本土樂團的推動,得以掀起華格納音樂的熱潮是事實。在老樂迷的幫助下帶領更多新樂迷跨越「尼貝龍指環」的門檻,讓這部浩瀚的歌劇史詩不因艱澀難懂被排除在外。我從中獲益良多,對於國家交響樂團願意踏出這一步,佩服他們的勇氣之餘,也懷著感謝的心。
回歸到音樂表現上,四部歌劇裡還是以「齊格飛」的演出最為優秀。或許「諸神黃昏」對樂團來說難度較高,在技巧和體力上都是,相形之下失誤較多,對於音樂的掌握度也不夠。譬如說第三幕的序奏,號角的此起彼落聲中,應該要有層次,這裡的演奏卻糊成一團。彩排時簡指揮對這個樂段雖然努力琢磨過,請樂手們單獨就此樂段反覆練習,仍成效不彰。但是深入去思考,傳統應花四年時間排練,音樂會進行中間還應備齊兩組法國號手替換,而NSO只練了一年,由同樣的樂手演奏到底,也讓人不忍心苛責。
樂隊的演奏也有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當齊格飛戴上魔盔,化作昆特的模樣,前往岩山強佔布倫希德為妻,樂隊將齊格飛步步逼近的威嚇感量化,以清楚的形體壓向布倫希德,詮釋得相當精采,也將華格納在音樂設計上的獨到之處點了出來。
序幕開頭的命運三女神之章,尚稱平穩,不過個人感覺陳珮琪和陳美玲在扮演較次要的角色時,沒有什麼發揮。Alan Woodrow的狀況不佳,演唱略顯不穩定,在吆喝時還破了音,齊格飛一角對男高音來說真是嚴酷的考驗。
陳珮琪在整個台北指環的演出繳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從佛麗卡到艾達,和「諸神黃昏」裡的瓦特勞特,都維持水準之上的表現,和外國演唱家相比也不遜色。雖然在舞台上她通常沒有表情和動作,但是她的聲音卻非常有表情。歌劇演唱家如果唱作俱佳那是最好不過,但是在會演和會唱之間,我寧願選擇後者,畢竟我要的是音樂。第一幕第三景中,瓦特勞特的獨白,長度與份量都重,陳珮琪唱得之好,我忍不住邊聽邊豎大拇指,並靜默地鼓掌。或許她在之前NSO自製戲碼中沒有遇到適合的角色,直至今日才得以發光發熱!
「諸神黃昏」的高潮由初次登場的哈根(Hans-Peter König)掀起,Hans-Peter的聲音和他高頭大馬的身材相稱,宏亮如鐘,渾厚無比,光是聽他的演唱就值回票價,這是我現場聽過最棒的一位男低音!第二幕第一景中,Alberich與睡夢中的哈根對話,優秀的男中音與男低音完美搭配,將兩人心中復仇之火的恐怖,從陰暗中烙進聽眾的腦海。Frans-Josef Kapellmann於第二幕結束時光榮謝幕,他那美好的音色與出眾的演唱詮釋,令人難忘。
極其暴力的場景「哈根的呼叫歌」,雖然合唱團未能將四面呼喝回應的渲染張力完美呈現,但是Hans-Peter以一擋百的演唱威力還是將這一幕的震撼表達出來。雖然中間Hans-Peter出現搶拍的失誤,並沒有影響到音樂的進行。
全劇衝突的最高點就在「哈根呼叫歌」之後引爆,布倫希德即將發現齊格飛的背叛。這邊的戲劇張力維持得相當好,尤其適時加進來挑撥的哈根,證明華格納除了音樂寫得好,劇本功力也不在話下。Linda Watson所詮釋的布倫希德散發出莊嚴高貴的特質,即使受到屈辱與背叛,依然維持自己的尊嚴,而不是被嫉妒逼到發狂的瘋婆子。
「諸神黃昏」裡,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指環四部裡最激動人心的一段音樂,當屬齊格飛送葬。雖然NSO的演奏並不完美,但我還是激動的哭了!不是為齊格飛之死,不是為諸神黃昏、不是為指環所引起的情緒,純粹是因為音樂所表達的激昂,讓我不禁熱淚盈眶。然而華格納想要的效果不只於此,主導動機發展到極致,使得音樂被文字化,聆聽時彷彿英雄齊格飛的前塵往事歷歷在目。
經過如此激情的送葬音樂,剩下的四十分鐘味道不覺平淡起來。終幕的音樂轉為優美,瀰漫結束的氣氛。在消逝的微光中,隱隱然有著生之力量在其中勃發。諸神末日,既是結束,也是開始,世界的腳步不會停下,音樂仍將流傳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