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遙遠的大學時代,當年智慧財產權的觀念剛剛在台灣萌芽。不知是幸還是不幸,我體驗過非法的陽春電影院。一台LD播放機加上大尺寸電視,約莫二十來個座位,就成了簡單的放映室。電影票價多少我已遺忘,倒是記得那時看過的幾部片子,黑澤明的「夢」就是其中之一。
非法放映的片子通常沒有中文字幕,礙於英文程度不佳,看起電影來往往一知半解。然而黑澤明的「夢」,以傑出的視覺效果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彼時對日本文化以及黑澤明的電影並不熟悉,課堂上重看第二「夢」之桃樹園,除了豐富多彩的畫面驚豔依舊,對於影片想要傳達的訊息也更能掌握。
日本人對於季節感的重視,反應在他們的傳統節慶上。三月三日女兒節和慶賀桃花開的意味結合,當然是因為每年的這個時節正逢桃花盛開。黑澤明援引女兒節的典故,以孩童單純喜愛桃花開的真摯情感,來講述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種手法讓我想起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他經常在作品中習慣性地埋入環保意識。兩者共同之處在於避免平鋪直述式的說教,都很擅長利用故事來暗喻或是影射。
黑澤明運用人類自古以來對於人偶復活的想像,將其延伸為桃花樹精,並把女兒節玩偶的台階轉化成桃樹林。又採取日本傳統能劇的肢體語言與音樂,來表現桃樹開花的場景。導演巧妙地將日本文化的內涵置入片中,既營造出濃厚的異國情趣,也藉機將女兒節人偶的形式介紹給觀眾。
片段結尾顯得韻味綿長,小男孩跑上山坡,在僅存的一株開花桃樹前佇立。樂音似乎仍在耳邊迴盪,而滿山的桃花依然怒放,在記憶深處、在甜美的夢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