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21
緬懷舊時光——續記生活工藝大展之二
◎猜猜看:左中右三張圖片裡的物品,各有什麼用途(點進圖片可看提示與解答)
上面這三張照片裡的物品,全是舊時生活中使用的器具,各位猜得出它們的用途嗎?(答案公布於文後)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舊有的事物迅速被取代,只能從記憶裡去尋找。
譬如說上圖中的竹椅,小時候隨處可見,正放是普通矮凳,側倒著就成了兒童專用椅,小寶貝坐進去後乖得很,哪兒也去不成!像這種好看又實用的家具, 現在已不復見。
先民們從前的食衣住行,都必須靠自己的雙手親自張羅,如噶瑪蘭族傳統的香蕉絲織,從原料開始到織成一匹布,據說要一個月的時間。製作過程之艱辛,是習慣於現代機械化生產的我們難以想像的。首先要選擇適合的香蕉樹,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小。香蕉樹幹本身可以像洋蔥般一層層剝下來,剝下來的樹皮片以利刀刮掉多餘的組織,只剩外圍薄薄的纖維。經日曬除去水分,再分成所需的粗細,一根根連接起來——這個純靠人工來進行的步驟既繁複又辛苦,必須淘汰掉不夠堅韌的部分,再打上細細的結予以拉緊,結要越小越好,才不致影響布的質感。光想像要結成足以織成布的長度,腦袋都冒起煙來。
◎做為原料的香蕉樹幹,後方黑盆子裡是幼樹
◎香蕉樹幹不能選太老的樹,否則纖維會太粗,旁邊比較薄而紅的一片就是用刀刮下來的皮,準備用來分支結線
◎香蕉絲線與織好的布
織布的過程也全靠人工,靠著腰力把布織得密實,還能變化花樣。這種香蕉絲織的技法是花蓮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人獨有的,中間一度失落,1990年開始才重新將他恢復起來。族人們甚至以古法蓋起昔日傳統房舍,做為香蕉絲織工坊的根據地,卻不幸在2005年底的一場無情火中焚燬。物質雖然毀壞,所幸人員無傷,只要精神仍在,技藝就能繼續傳承。
◎將線扳緊,布織出來才紮實
◎綁上橘線的小竹棒,功能是用來區分線的走向
◎為了保存這項獨特的噶瑪蘭族香蕉絲織,依舊時的房舍結構搭建出工坊所在地,卻在去年選舉期間慘遭祝融
傳統木工技法裡,接合時是不需要使用一根釘子的,真要讚嘆前人的智慧。來自鹿港的泓澤藝術創作坊推出「魯班鎖」的積木組,讓我們得以挑戰台灣傳統「細木作」裡的基本技法。說明書上表示:這是師父用來測試學徒有沒有成為木工的資質,看來我肯定要被逐出師門的。
◎別看就這麼六塊,還真不好兜啊!
花了兩個下午的時間,還是沒能逛完整個展場,若是要再加上體驗各種DIY的樂趣,恐怕耗上三天都不夠。這次生活工藝大展可說是相當成功,看看下圖中小朋友們多麼聚精會神,小時候培養雙手萬能的想法,長大後也能在生活中尋找自己動手做的樂趣吧!
相關連結:
花蓮縣噶瑪蘭發展協會
解答:
左側圖片:這個黏有紅圈圈的竹棒,一端有開口,手握住後可以甩動發出聲響,是用來趕牛的用具。
中間圖片:桌上這個用稻草編出來的小玩意,一端可以打開,裡面可以關捉來的蚱蜢,讓小孩拿在手上玩。
右側圖片:這個懸掛著的大型竹簍,加上網子,就成了居民用來捕魚的用具。
【註】:左方及中間圖片攝於台中縣寶來的攤位,右方圖片攝於屏東縣大武攤位(社區實際位置較接近潮洲)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