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3

德國萊茵歌劇院與NSO共演——理查史特勞斯「玫瑰騎士」

Photo Sharing and Video Hosting at Photobucket

兩廳院選在二十週年慶創下許多指標性的紀錄,比如說去年搬演全本指環,以及今年度的歌劇盛事:邀請德國萊茵歌劇院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這不但是「玫瑰騎士」初次在台灣首演,也是第一次進到戲劇院裡演出的完整歌劇製作。

原本只是抱持著不能錯過國外歌劇院來台演出的心態買了「玫瑰騎士」的票,對史特勞斯的歌劇並沒有太多期待。然而在真正接觸之後,才發現我小看了理查史特勞斯,也小看了「玫瑰騎士」,這齣歌劇能夠存活到二十一世紀還經常上演,並不是偶然。


Photo Sharing and Video Hosting at Photobucket

本文將聚焦在七月一號下午的公演上,紀錄當天於現場聆聽的感動。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演出歌劇,戲劇院的空間確實比起音樂廳要來得適合。樂隊下沈在樂池中,對視覺的影響最小。有幕的開闔作為屏障提升聽眾期待的情緒,尤其是幕拉開的那一瞬間,好像拆開禮物包裝一樣令人興奮。

第一幕的序曲,樂隊稍稍不穩定,音樂的線條模糊,莫非是東方的含蓄,不敢把情慾赤裸裸地呈現出來。序曲來到房事完結,餘韻猶存的慢板。幕啟,華麗的布景教人眼前一亮。床上兩人繼續翻雲覆雨後的纏綿,少男詩意地唱著你濃我濃。肢體之熱情,坐在台下的我不覺面紅耳赤。

現場和看DVD相當不同,因為可以看到整個場景,不會遺漏掉任何訊息。尤其是DVD常常拍特寫,會無法看到演對手戲的人如何回應。光是兩個人開頭的這場戲,就可以讓人深刻體會到:一齣成熟的歌劇製作是什麼模樣。

萊茵歌劇院不愧是一年上演400場以上的專業歌劇院,歌手的素質非常整齊。不只唱得好,演技更是不在話下。他們對演唱的要求不只要唱得動聽,更需融入劇情之中來作表現。在悅耳與劇情發展之間,本場演出傾向順著劇情發展來詮釋。

比如說變裝為女僕的奧克塔文(Octavian),會故意用比較粗野的嗓音來唱。第二幕蘇非與玫瑰騎士閒聊時,蘇非的聲音顯得俏皮。而表現最為傑出的是飾演元帥夫人的Gabriele Fontana,第一幕在疑似元帥回家查勤的獨腳戲裡,情緒上的轉折完美地搭配著音樂演唱了出來。

若要和1979年小克萊巴指揮巴伐洛克交響樂團的DVD版本來比較,Gwyneth Jones演唱的元帥夫人更為莊嚴高貴,Gabriele Fontana的肢體語言比較誇張,但這應該是本齣製作的風格導向,演員在這個部分有其一致性,不獨元帥夫人一人。

飾演蘇非的Joanna Mongiardo剛上場時嗓子沒有開,聲音有一點緊,演到與奧克塔文坐下來聊天時就恢復正常,後面的演唱也很精彩。不過這位蘇非有一點太輕挑,而DVD版本的蘇非Lucia Popp又太過莊重老成,如果可以介於這中間就太好了。

第二幕敬獻玫瑰場景在音樂上非常成功,簡文彬將音樂中華麗璀璨的色彩發揮得淋漓盡致。再配合上富麗堂皇的背景,以及華美的服飾,將氣氛推向劇中的高潮。飾演玫瑰騎士的Katarzyna Kuncio帥氣又俊美,但論及服裝,我認為DVD版略勝一籌。全部銀白的裝束和現場布景甚為搭配,但搶眼程度輸給了Brigitte Fassbaender的扮相。

全劇在對手戲的處理上相當高明,透過歌手的演技,補足了音樂與文本之外的想像空間。蘇非與玫瑰騎士的對話場景就是很好的例子,台下笑聲不斷,全靠兩位歌手的默契。類似的精彩片段隨處可得,對台下觀眾而言真是莫大的享受。

「玫瑰騎士」裡的人際關係暗藏著複雜的情慾流動,在第三幕終曲的三重唱裡,雖然三人份的歌詞很難用字幕即時呈現,然而演員以彼此的走位和眼神來暗示內心的想望,成功地將觀眾帶入這三個人糾葛紛亂的內心世界。

而元帥夫人在這段三重唱裡,表現使人激賞,雖為重唱,但是她的聲音卻清楚地傳進聽眾的耳朵,讓這一幕醞釀的情緒衝上另外一波高峰。

「玫瑰騎士」裡的大反派歐克斯(Ochs)由Walter Fink飾演,Walter的聲音比起Manfred Jungwirth來得低沈,每回他唱到一些感嘆詞,老讓我聯想起「齊格飛」裡的惡龍法夫納。歐克斯簡直像是法斯塔夫從威爾第的歌劇裡跳槽到「玫瑰騎士」裡兼差,兩個人的特質相似度達百分之九十。明明是反派,卻喜感十足。

本齣製作在重要場景的處理上十分到位,而一些支線情節就比較不那麼要求。個人很喜歡「玫瑰騎士」裡面某些小角色的音樂,比如說第一幕裡三貴族孤兒之歌、歌手獻唱的詠歎調、和兩位爪耙子向歐克斯獻殷勤的二重唱。但是在這場演出裡,這幾段演唱都不是很理想。男高音詠歎還可接受,不過應該要再好一點。三位孤兒的和聲不齊也不好聽,飾演爪耙子之一的Csilla Zentai,整場演出聲音都出不來,不曉得是怎麼回事。

Photo Sharing and Video Hosting at Photobucket

除去這些小瑕疵,整體而言,主要歌手的演出都在水準之上,就連演唱蘇非之父法尼納爾的男中音Stefan Heidemann的表現都非常亮眼。

NSO也在這場演出中,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不但和歌手之間的默契良好,在音樂進行的節奏與速度上,與劇情也搭配得十分完美。可說是不負國家交響樂團的名號,與德國來的專業團隊共演了一場賞心悅目的華爾滋。

讓觀眾得以沈浸在這齣歌劇中的另外幾位幕後功臣,就是負責歌詞翻譯的詹醫師及華格納圖書館的朋友們。為了帶出原文對人物階級精細的描繪,改以本地方言讓觀眾心領神會。或者把「土耳其」這類地名換成東夷南蠻,盡可能拉近文本和觀眾的距離。這是看現場的另外一個好處,目前市面上並沒有用心到這種程度的優秀歌劇翻譯,來幫助我們更瞭解歌劇劇本想要表達的意思。

儘管聽不懂德文,卻可以透過這齣歌劇感受到德文的音韻之美。除了魔戒與指環,我看德文歌劇的經驗不多。或許是因為本劇劇作家霍夫曼斯塔爾特殊的文學家背景,使得「玫瑰騎士」的文本比其他作品來得優美。

生平第一次產生衝動想去買隔天的場次,再度觀賞如此精彩的歌劇演出。很可惜的,票在當晚已經銷售一空。覺得自己真是幸運!可以在國內看到這麼高水準的製作。直到今日,那美好的樂音,還在我的耳畔低迴不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