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7

甘露寺:半山岩穴藏奇寺

倒影 (by Audiofan)

遊大金湖的過程裡,我們登上其中一座小島,欲拜訪建於半山岩穴內的寺廟「甘露寺」。照片中出現的兩座紅色岩山,左邊狀如鐘、右邊狀似鼓,兩者合稱為鐘鼓石。而「甘露寺」所在的甘露岩,就夾在鐘鼓石之間,於是有「左鐘右鼓,廟(妙)在其中」的說法。


建廟典故 (by Audiofan)

入山前有幾幅壁畫解釋建廟源由:北宋年間,有婦人從城裡來此地香火鼎盛的送子觀音廟求子,在佛前發願道:「若能一舉得男,必定重修寺廟,岩洞有多大,廟就蓋多大。」後來婦人果然得子,取名葉祖洽,長大成人後高中狀元。

為償還母親所發誓願,葉狀元廣徵天下建築高手來此建廟。但由於地勢險峻,廟遲遲無法動工。眾工匠推託運來的木頭品質不佳,丟棄的木頭就堆放在山壟裡。某日一位名叫周斫頭的工匠看見一個扛木頭的壯漢將一根又粗又直的大圓木,平穩地放在一個Y形鐵叉上,因而受到啟發。周斫頭以一套說詞說服葉家人道:「府上狀元姓葉,一木四橫;這岩下窄上寬,像倒過來的『品』字,加起來意思就是當朝的一品官,故寺廟如此興建。」

甘露寺 (by Audiofan)

甘露寺就隱沒在這幅風景裡,就連我這個不會看風水的人,都覺得它是塊風水寶地。

靈秀脫俗 (by Audiofan)

光看山腳下的荷花池生長得多麼靈秀脫俗,就能得到佐證。

印身佛 (by Audiofan)

就在甘露寺的正上方,岩壁自然浮現出一尊坐佛像,謂之「印身佛」,更添甘露寺的傳奇色彩。

佛頭 (by Audiofan)

隨著視線角度變化,鐘石的形狀漸漸轉化成佛頭的形象。

佛頭 (by Audiofan)

頂端的黑色岩石猶如髮髻,右側狀似佛祖的大耳垂。

淨 (by Audiofan)

進入寺院寶地,先要淨手。沒有什麼人工雕琢的淨手池,有種渾然天成的樸實之感。

步步高升 (by Audiofan)

摸著竹節一段段往上數,取步步高升之意,大家都來試了一下,討個吉利。

岩壁上的甘露寺 (by Audiofan)

從山門外已可隱約看見岩穴中的甘露寺。

甘露寺山門 (by Audiofan)

山門上橫書「甘露岩」三個大字,兩旁立有守護石獅。

石獅 (by Audiofan)

石獅和山門一樣,充滿滄桑的歷史感。

岩壁上的甘露寺 (by Audiofan)

跨進山門,甘露寺的樣貌就呈現在我們眼前。留意岩壁上焦黑的部份,原廟在60年代初慘遭祝融,現今的廟是在1964年時,依照原樣修復而成的。唯一留下來的古物,就是那根樑柱。

岩壁上的甘露寺 (by Audiofan)

這張圖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樑柱的支撐結構,全寺皆為木造,未用一根鐵釘,彼此榫接而成。為適應特殊上寬下窄的洞穴結構,僅用一根巨大的樑柱,撐起上方的建築。甘露寺所用的T型拱頭,曾由12世紀來此考察的重源法師,將此理念攜回日本,應用在奈良東大寺的「插拱」結構上。

抱柱 (by Audiofan)

這根柱子被稱之為「狀元柱」,來此拜訪的人都愛抱上一抱求個好運,這可是自宋朝屹立至今的古物啊!

甘露寺朝聖之路 (by Audiofan)

回望爬上甘露寺的石階,跟天遊峰比起來真的是小巫了!

佛 (by Audiofan)

山門背後的石壁上刻著一個大大的「佛」字。

岩壁上的甘露寺 (by Audiofan)

甘露寺之所以得名,乃因寺內岩層濾淨滲出的泉水,清甜甘冽如甘露。走訪此地讓我想起土耳其國境北方的蘇美拉修道院,兩者都修建在山上的洞穴中。

甘露寺 (by Audiofan)
岩壁上的甘露寺 (by Audiofan)
甘露寺 (by Audiofan)
岩壁上的甘露寺 (by Audiofan)
岩壁上的甘露寺 (by Audiofan)

各個角度的甘露寺,屋頂為「重檐歇山式」。

從甘露寺遠眺 (by Audiofan)

站在甘露寺遠眺,心境不自覺地平和下來。在此修行,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