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性,是條永無止境的道路,你必須孤獨地探索,但你絕不孤單, 我們都在路上
回到首頁
版權聲明
咖啡
台灣319鄉
土耳其之旅
香港萬象
日本
城市漫遊
影像故事
文學創作
生活散記
旅行
建築
美食
音樂
抒情
電影
植物戀
往事並不如煙
顯示具有
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08/15
國家地理頻道:北京故宮特輯
國家地理頻道近日放送的「北京故宮特輯」,內容深具可觀性。以明清兩代的史實為脈絡,講述以紫禁城為舞台所發生的故事。
紫禁城建於明、成於清,兩代政權在典儀制度上雖承繼中國一貫道統,在政治體系上卻有實質的差異。艱澀難懂的權力運作、政務規劃以及宮廷鬥爭,緊扣著這座帝國權力中心,活靈活現地上演,比起大部頭歷史劇還來得精彩清晰。
閱讀更多 »
2007/04/06
石岡水壩遇見921殘痕——「車籠埔斷層」
1999年9月21號,大自然的力量撼動這塊土地,和居住其上的人民。如今第八個年頭來臨,災難的記憶既遠又近。然而親眼目睹大地震侵襲的遺跡,內心的震撼依舊。
閱讀更多 »
2007/02/25
【閱讀通鑑】宗王舉兵,動亂不已
八王之亂傳統上解釋為:西晉懲前朝之失,以曹魏不重宗室,權臣輕易奪位而失天下,故大封宗室,以守江山,未料種下八王動亂之禍。近代史學家唐長孺提出反證,推翻傳統說法,重新探究原因。
分封之宗王數量雖多,然而個別兵力與八王之亂的規模不相稱,而且宗王多不願離開京城,地方王國形同虛設。司馬氏為奪政權,早在曹氏當政期間於重要兵站,如許昌、鄴、長安等地,安插親信,掌握兵權。篡位之後,握有重兵的宗王們繼續出鎮,這些人才是八王之亂真正的禍根。
閱讀更多 »
【閱讀通鑑】分封宗氏,平吳統一
司馬氏取曹魏而代之的手段,嚴重違反傳統忠君的倫常,根基既亂,政權豈有誠信可言。宮廷慘劇,引發民間普遍同情,舊朝群臣中亦有堅守正道者,以極端激烈的行動表示抗議。齊王芳被廢,謫貶劭陵厲公,於發遷金墉時,太宰中郎范粲素服拜送。范粲此後寢於車中,足不落地,噤口不言,凡三十六年。其子三人皆放棄功名,避居鄉里。民眾哀嘆前朝之滅,不恥上位者所為,開國氣氛如此,預示西晉往後坎坷顛簸的命運。
國道黯淡,仍難掩精彩人物的鋒芒。羊祜,出身世家,歷代為官。既是蔡邕外孫,又和夏侯家連姻,間接與蜀漢皇室帶有親戚關係。其人義不忘本家,又如顏回般謙退,事公務廉,雅好山水,與西晉當朝權臣大大不同,民間愛之如清流。羊祜知人善任,不以王濬奢侈貪財為忤,重用他在戰略上的長才,終能在伐吳關鍵時刻建立奇功。
閱讀更多 »
2006/04/28
【閱讀通鑑】奢華鬥爭,歹戲連棚
三國之際,英雄人物輩出,各擁其主。彼此的政治立場雖然不同,人際關係卻是交互重疊的。譬如說張飛娶夏侯淵的姪女為妻,而張飛之女嫁漢主劉禪為后。當夏侯淵被劉備所殺,就由他的姪女收屍。夏侯淵之子夏侯霸因魏國政爭,出奔蜀漢,劉禪喚太子來見舅舅。儘管國與國之間征戰不斷,個人間的人情義理依然存在。
蜀漢大司農孟光問太子教育於秘書郎欲正,言智意為先。但是在論證上陷入究竟是先天決定一切,還是後天足以扭轉的矛盾中。張元教授以為:還是孫權勸呂蒙多讀書的一番話,比較切中教育的要旨(註一)。閱讀尤以史書為重,歷史是過往人類的活動記錄,我們可以從中瞭解人類活動的道理。這同時也提醒我們閱讀歷史,必須瞭解深層的脈絡,而不是在表面的事件打轉。
閱讀更多 »
2006/04/06
【閱讀通鑑】吳蜀崢嶸,據地自雄
劉備入蜀的契機,表面上來自於曹操的武力威脅,暗地裡萌生於蜀地政權的內部矛盾。劉璋之父劉焉,預見天下將亂,避入蜀中。故劉氏實為外來政權,當地士人如法正、張松,邑邑不得志,乃生異心,欲迎劉備取劉璋而代之。
劉璋在張松的遊說之下邀劉備入蜀,以壯聲勢。劉備起初疑而未決,率因奪人之城既失信又失義,非劉備所願為。然而佔有蜀地已是劉備唯一的選擇,龐統終於說服劉備帶兵入蜀。等到攻克成都,會師於涪,劉備樂而大宴賓客,龐統直陳:「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語見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
——何以勸進蜀中的龐統,反而倒潑劉備冷水?且看裴松之的註解:「臣松之以為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此番剖析將龐統當時的心境,清楚而深刻地描繪出來。
閱讀更多 »
2006/03/27
【閱讀通鑑】魏據中原,篡漢自立
歷史不能沒有參考的時間軸,司馬光欲編撰通鑑,首先要解決「選定歷史正統」此一棘手難題。以三國為例,輿論偏向以劉備接續漢室正統,然而曹魏既據有中原,勢力又最為強大,以蜀漢為主軸,恐怕失之偏頗。故司馬光嚴正陳詞,表明通鑑所述,在「敘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非若春秋立褒貶之法,撥亂世反諸正也。」(文出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九魏紀一》
)。歷史現實如此,當需採取非常手段來解決。
王夫之(註一)進一步批判以蜀漢為歷史正統的觀念,認為劉備不足以擔當承繼漢室之名。漢高祖有滅秦暴政之功,漢光武帝則戮力救亡圖存,使傾圮之朝再度中興。而劉備卻因關羽之死蒙蔽其志,轉而攻吳,導致漢室復興無望。
閱讀更多 »
2006/03/21
【閱讀通鑑】赤壁戰後,鼎立形成
張元教授在開場白裡提到:作家之所以能創作出好作品,除了天分,主要還是在於作家對人、事、物的觀察入微,能視常人所未見。又談李安獲獎絕非僥倖,從他的專訪中可以歸結出他成功的秘訣:在每一個細微處下功夫。張教授以此勉勵大家將心放軟,方能培養出敏銳的感覺,去領會生活軌跡裡幽微的觸動與細膩的紋理。
談三顧茅廬之前,必須先瞭解劉表的重要性。漢末中原板蕩,而劉表治理下的荊州相對安定,故士人多往附劉表。這批士人在荊州做起漢代經學的後訂工作,成為荊州學派。此學派後來多人隨曹操北歸中原,開創了中國思想史上的新局,代表人物如:
王弼
。
閱讀更多 »
2006/03/16
【閱讀通鑑】漢末動亂,英雄競起
我們研讀歷史所為何事?難道只為了鑑古知今嗎?若真是如此,以社會變遷之巨,豈不是瞭解離我們最近的事情就好,何必知道千年以前那些遙遠的舊事?
歷史作為人文學科,本不從「實用」出發,而意在擴大人生經驗。人類的卓越之處,在於能藉由閱讀突破個人短暫生存時空之侷限,從前人精采豐富的體驗之中,累積與學習,進而內化成自己的人生養分。由以上的觀點可推知:「閱讀」實在是研讀歷史的基本功。
然而什麼才是讀歷史書的正確態度?肯定不是死背強記。我們必須從兩方面出發,首先是對文本發揮想像力,張元教授舉
錢穆
先生所言:「上下千古,恍如目前」(註一)為例,來說明閱讀歷史書所欲達到的境界,要深入去體會事件發生當時的氣氛,如此才算是將文本內容「讀」進心裡去。
閱讀更多 »
2006/01/16
Journey of Man
為編寫中亞佛教藝品的內容,而翻出一年半前寫過的一篇文章,旨在記述「人類大遷徙」的節目內容,重新再讀仍覺趣味盎然,故收錄在漂浪誌裡,讓無緣看到此一專輯的朋友一窺遠古人類在地表上漫遊的歷史。
閱讀更多 »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