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議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議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08/21

典範在夙昔

大稻埕黃昏黑白篇 (by Audiofan)

人世的因緣確實費解。

去年聽指環講座,陳漢金教授請我們替一位逝去的樂壇長者默哀,當時對這位素未謀面的長者毫無印象,默哀不過虛應故事。今天在聯合報副刊讀到:台北失去的風景,竟提到去年此時過世的曹永坤先生,心下大驚:這不就是去年講座上陳教授提到的樂壇耆老。

2007/06/01

與嚴長壽先生面對面——公民記者餐敘

簽書 (by Audiofan)

擔任公民記者轉眼已過八個月,我們這十五個人卻沒有全員到齊過。五月底在觀光協會的邀請下,公民記者得以大集結,在亞都麗緻飯店巴賽麗廳,與嚴長壽先生餐敘。

與嚴先生面對面晤談,恐怕是此生絕無僅有的機會,餐敘儼然變成嚴先生的粉絲會。平易近人的嚴總裁,絲毫沒有大人物的架子。每簽完一本書就從座位上站起來,和獲贈書的對象握手拍照。個性之隨和,從這些小地方一覽無遺。

2007/05/19

夜探馬太鞍濕地

馬太鞍,全台灣最大的阿美族部落所在地。FATAAN是阿美族語對樹豆的稱呼,漢文直接音譯為馬太鞍,部分阿美族朋友使用「砝傣岸」,個人認為「砝傣岸」的譯法,音比較接近。

阿美族世世代代居住於此,直到外來勢力介入,開始發展觀光。廣大的馬太鞍濕地,因為不適當的公共建設,影響濕地生態,面積正逐漸縮小中。儘管馬太鞍已經屬於低度開發區域,生態遭破壞的戲碼,仍在馬太鞍各處接連上演。

解說員舉證歷歷,包括土石流的破壞、芙登溪兩側水泥護堤對生態的影響,砍掉大片竹林以錯誤生態工法築堤,使得螢火蟲失去棲地。同行團員低聲說道:「好像沒一件好事!」

2007/05/15

再造石頭故鄉——花蓮石藝大街

石製轉經輪 (by Audiofan)
◎石藝大街入口處的石製轉經輪,得費點力氣才轉得動

台灣全島,除了花蓮,再無其他地方更能稱得上是「石頭故鄉」。質量俱佳的大理石,幾乎成為花蓮的代名詞。曾幾何時,風光不再,就連榮工處設在花蓮的大理石工廠也面臨關閉。大陸廉價工資導致加工市場轉移,本地精良的石藝工業,在後繼無人的情況下日益萎縮。花蓮縣手工藝協會發起自救行動,將幾近荒廢的日據時代鐵路醫院承租下來,改以「石藝大街」的新風貌,與世人見面。

2007/04/06

石岡水壩遇見921殘痕——「車籠埔斷層」

921車籠埔斷層紀念 (by Audiofan)

1999年9月21號,大自然的力量撼動這塊土地,和居住其上的人民。如今第八個年頭來臨,災難的記憶既遠又近。然而親眼目睹大地震侵襲的遺跡,內心的震撼依舊。

2006/10/02

孕育英雄的代價

尼貝龍指環第三部「齊格飛」一劇中,齊格琳德生下齊格飛之後難產死亡。從迷魅含渾不清、略帶保留的描述中得知自己的身世的齊格飛,在樹林裡自問自答:「難道人類的母親都為她們的兒子死嗎?」雖然事實並非如此,但是母體為供給下一代養分所做出的犧牲,放眼自然界皆然(某些由雄性孕育的物種除外,例如海馬)。

以海蝨為例,母海蝨腹中孵出的小海蝨將會把母體當作直接養分來源,從裡到外吃光,直到軀殼爆裂,成熟的海蝨從身體裡爬出——母親變成象徵與實質上的孕育犧牲者。

2006/08/28

感官之不可解析

朋友談到她某次參觀城堡時,帶著一株剛買的洋甘菊,同行的旅伴嗅出一股類似青蘋果的香味,然而當洋甘菊攜回自己家中,卻再也尋不著那抹甜甜酸酸的氣味。「難道植物跟空間地理、人、周遭的其他植物,也會產生某種奇特的關於氣味的化學反應?」她問道。

是啊!就算是同樣的植物,也可能因為環境改變,而改變她的氣味。在我們所屬的空間中,有太多我們未能察覺的細微因子活動著。物質的化學作用之外,心理層面的因素也左右著我們的感知。

2006/08/27

變色的德國良心

享有盛名的德國文學家葛拉斯(Gunter Grass),同時也是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作品以鞭撻希特勒時代納粹思想為主軸,向來被外界視為戰後「德國的良心」。在作家自傳「剝洋蔥」一書出版前夕,葛拉斯對外坦承他自己曾經是納粹黨衛隊的一員,震驚所有人。從前的德國良心,今日驟然色變。

國際間批評聲浪不斷,尤其是葛拉斯選擇公開自己過往的時機非常敏感。有人認為這是作者炒作新書的手段(新書不但提前上市,並且洛陽紙貴),也有人認為作者並非出於自願,而是不得不搶先承認,因為近期內將要公布的東德秘密檔案裡即將揭露當年參與者的身份。

2006/04/14

徒勞

水面光影

網路上面存在的部落格數目,恐怕誰也無法肯定地說出一個數字,在這個未知的X變數上,又得加上個不知數目的y次方,每天每天,部落格就這麼好似漫無止境地膨脹下去。這畫面挺像最近打片頗兇的黑色喜劇「撕裂人(SLITHER)」,無數異形入侵把宿主漲成一個怪物。

2006/02/07

書信

字跡 (by Audiofan)
◎多年前在筆記本上留下的字跡

Page One書店外由聯合文學提供的作家群像展,陳列著幾封不同作家寫給現任總編許悔之的親筆信函——除了文字用語,字跡本身顯露出更多關於作家自身的氣韻。電子郵件普及後的今天,所謂魚雁往返不過是一連串0與1的數字馳騁在線路之間。躲藏在這些統一的標準符碼背後,書寫者的真實性格得以隱匿。

2005/10/04

書寫自我

在金石堂逛到一本書「內山阿嬤」,70歲開始識字,73歲出書的劉賢妹女士,用國語字典和鍵盤,一字一句寫下自己的一生。

翻開書讀了幾頁,感覺到這些簡單的文字背後的力量,阿嬤用生命在寫作,平淡而誠實,沒有修飾或者加油添醋,不多不少正好是自己。

靜默中想起我的寫作,表面上滿篇都是我、我、我、我,卻一點也沒碰觸到自己。明明拼命想揭露,結果只說明了自己的隱藏。

書寫自己,竟是這麼困難!

是不是要到七老八十一切都無所謂的時候,才能平靜地和自己對話,平靜地說出和自己有關的種種?

我需要歲月醞釀的智慧,教導我關於述說……

2005/09/30

另類台灣奇蹟

收到新光三越寄來的電子報,說是A4館開幕,當天有四萬隻傘要送給卡友,無須消費,來店過卡即可。

心想星期五人應該比較少,不如去湊湊熱鬧,反正我沒趕過這種集。留存以往領贈品人潮的記憶,我不敢怠慢,只比開店時間晚了半小時抵達,一到A4館前就看見二樓長長的人龍,沿著排隊路線一直往後走,居然連接到最靠近華納威秀的A9館底端還看不到盡頭,此時我已宣告放棄,不就是一把傘嘛!有需要這麼大費周章?

一位走在我身旁的貴婦嘴上不停叨念,直說她特地買了一套紫色的衣服來配,繼續心不甘情不願地往尾端走……等我逛了一圈FNAC,再繞到A11館星巴克喝咖啡,人龍已經從二樓連到一樓,又接回A4館的方向去。

真佩服台灣人等待領贈品的堅強意志,這也算得上另類的台灣奇蹟吧!

2005/09/13

「美麗」新世界?

Aaron 365上看到Opentopia這個網站的介紹,讓我大為吃驚!前陣子讀到要小心自己硬碟裡的資料那天被別人Google到,還在狐疑Google如何能做到?看來不必懷疑他的能力,問題是:這樣真的不算侵犯隱私嗎?被公共場所的隱藏閉錄電視拍到已經夠糟了(誰知道被拍到時我們是什麼德行),現在居然還上了網,自己的糗態或許會被千里外的無數陌生人偷窺到,想起來就覺得毛骨悚然。「Brave new world」(Aldous Huxley, 1932)裡面描述人民受到嚴密監控的世界,因為科技的發達,已經不再是虛構故事,而轉變為活生生的現實。

當我們肆無忌憚地在網路上獲取資訊,會不會有一天被吃掉的其實是自己?就像百老匯音樂劇「Little shop of horrors」裡面的劇情,以鮮血來餵養食人花,總有一天被吞噬的是既得利益者自身。

可以做到不代表有權力去做,再套句電影「蜘蛛人」裡面的對白:「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像隻怪獸般無限上綱擴展自己「服務」的Google,是不是該停下腳步想想界線在哪裡?

而沈溺於什麼都Google得到的網路使用者,會不會正是這股網路暴力的幕後幫兇?

2005/08/24

請尊重「樹」權

參天樹

住所附近原本有一大片樹林,每次經過都忍不住對那滿滿的綠意讚嘆一番。某日清晨再度經過,卻發現大部分的樹木都被伐除,因為這片土地已經變成工地。看到堆放的樹木殘枝,心頭痛得淌血。

記得很多年以前,站在家樂福電器賣場,看到宮崎駿卡通「龍貓」裡面,樹木在一夜間長大的夢境,不知不覺熱淚盈眶,如果樹木真的可以一夜之間長得又高又大,該有多好!可惜樹木生長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尤其是大樹,不耗費數十年的光陰不能成林。這樣得來不易的自然資源,我們卻常常輕忽地對待,任意破壞,把他們當作是工地上必須清除的障礙,毫不留情地砍伐殆盡。

2005/08/15

黨爭之外,民意何在?

午間民視新聞播出南化管線協調抗爭的內容,雙方仍未達成共識,但政府方面已經勢在必行,水公司表示這是為了大多數人的權益。新聞最後提到剩餘抗爭民眾背後的支持者是國親兩黨的代表,不願放棄恐是選舉的考量。看到這句話,心頭無名火起,台灣媒體諸公,你們真是夠了!什麼議題都要泛政治化,都要搞上黨爭。事情的真相究竟為何?少數人的權益一定必須被犧牲嗎?民眾真正的意圖是什麼?一天24小時不停重複類同性高的新聞內容,卻做不到忠實地呈現事件本身,還故意加上煙幕彈。

幾天前治水緊急動議也是,兩派人馬互以政治理由來決定整個動議,都不是好東西,誰也別罵誰。政客把全體人民當傻瓜、媒體把觀眾當白癡,但我們並不是!

什麼時候大家可以清醒點,就事論事,而不是一味玩政治手段?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擁有報導真相的媒體?

2005/08/03

藏與不藏

朋友問:你寫東西會不會有把自己藏不藏起來的困擾
我說:當然會啊!

為什麼有時候會想藏起自己呢?
我想:我們不是隨時都準備好要面對自己的
刻意隱瞞真實的感受,寫出來的東西就不誠懇
再美麗的文字,背後仍是空洞的

2005/07/14

倫敦地鐵爆炸案

經過數日搜查,倫敦地鐵爆炸案的犯案手法被確認是自殺炸彈客攻擊方式,當這些自殺炸彈
客的身份揭曉,震撼整個英國社會,因為他們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巴基斯坦裔英國公民,成長
的區域和激進的回教組織全無關連。

中時今天一篇倫敦觀察的文章,將此一現象歸結於英國極端的國際包容主義,他們允許外國
人入住英國,並且保有自己的文化認同,不強迫外來移民改變自己的信仰習俗,融入當地社
會。

2005/02/25

在飲食裡懷舊

台灣經濟起飛後過了數年,清粥小菜突然風行起來,大魚大肉慣了之後,人們反而懷念起舊時飯桌上的菜色,地瓜稀飯、地瓜葉,喚起多少人的回憶,只是當年因物資貧乏不得不吃的食物,現在搖身一變,成了餐館裡有身價的菜色。

JET 環球美食行節目,介紹到中國北京時,提到當地熱門的一家餐廳,正是以提供北京人懷舊的飲食方式知名,採訪正在大快朵頤的當地人,他們說:改革二十幾年,這些菜色家裡都吃不到了!不曉得這是什麼時候錄製的節目,北京也已走到這一步,必須特意去尋找兒時記憶中的食物。

2005/01/01

不要忽視自己的力量

在朋友的網站上看到關於這次東南亞強震、海嘯的救援blog,彷彿找到一處可以著力的地方。援助和關心的方法很多種,不要忽視自己的力量。同時我也覺得感動,有很多來自各地的聲音用行動來呼應。

也許是災變的地點離自己很近,這次特別感同身受,巨變來得突然,難以置信的瞬間過後,接著必須面對的事實悲痛得叫人無法承受。921時我親近的朋友人在災區,等待的焦急和煎熬我曾嚐過,這次海嘯帶走了好朋友的朋友,而她本來要跟著一起去,如今竟成訣別。這等哀傷,卻只是十萬數字裡的一個,我無言安慰。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