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十二世紀,吳哥王朝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在位,國力達到空前的強盛。這位年屆六十歲才即位為王的中興之主,經歷過叛變以及無數的戰爭,將信仰由印度教轉向大乘佛教。
去柬埔寨尋訪吳哥之美的旅人,絕對不會錯過巴揚寺(Bayon)的吳哥微笑,上百張靜穆著的臉龐,彷彿無所不在,微笑地看顧著戰亂不斷的大地。幾乎成為高棉象徵的吳哥微笑,描繪的正是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
經由藝術所呈現出來的時代精神,轉化為造型語彙,感動世世代代的參訪者。吳哥微笑的美,不僅止於外表形體。這尊陳列在吉美博物館的闍耶跋摩七世頭像,神情平靜不起一絲波瀾,垂目不語,嘴角一抹淡然的微笑,既是看透人間事之後,對繁華皆空的了悟,也是對生之苦難的憐憫與慈悲。證諸高棉歷史,彷彿闍耶跋摩七世坐在宮殿寶座上環視他的王國時,就已經預見到往後的浩劫。史實與藝術揉合後所釋放出來的力量,震撼人類心靈。
2006/03/06
2006/02/28
2006/02/21
石頭迸出孫悟空? ——吉美博物館吳哥藝品系列
「羅摩衍那」(梵文為Ramayana,意思是「羅摩傳」)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其內容深受印度人喜愛,並大量出現在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創作中,雕刻也不例外。除了印度本地,鄰近文化圈透過譯本和口傳,也流傳著各種版本的羅摩故事,或是將書中角色轉化借用,而最為中國人熟知的,當屬西遊記裡會七十二變的孫悟空。
孫悟空當真是石頭裡迸出來的嗎?其實孫悟空的形象來自「羅摩衍那」中極為重要的角色——神猴哈奴曼(Hanuman)。哈奴曼乃風神之子,在「羅摩衍那」的故事裡,他義助羅摩(Rama)對抗羅剎王——羅波那(Ravana)。哈奴曼不但力大無窮,還能任意變化形體。至於孫悟空拔毛一吹,變出無數小猴子來相助的情節,或許是從故事中羅摩率猴兵猴將大戰羅剎所得到的靈感。
孫悟空當真是石頭裡迸出來的嗎?其實孫悟空的形象來自「羅摩衍那」中極為重要的角色——神猴哈奴曼(Hanuman)。哈奴曼乃風神之子,在「羅摩衍那」的故事裡,他義助羅摩(Rama)對抗羅剎王——羅波那(Ravana)。哈奴曼不但力大無窮,還能任意變化形體。至於孫悟空拔毛一吹,變出無數小猴子來相助的情節,或許是從故事中羅摩率猴兵猴將大戰羅剎所得到的靈感。
2006/02/11
攪動乳海——吉美博物館吳哥藝品系列
◎此作品在描述蛇身纏繞曼陀羅山,立於巨龜之上,由兩端的神與魔拉扯攪動的情景
居印度教創世神話地位的攪動乳海傳說,向來被大量引用於寺廟的雕像、壁飾創作之中。印度神話中,神與魔的爭鬥永無止境,雙方為得到長生不老的甘露(Amrita),暫時攜手合作,以須彌山(Meru,印度教所認為的宇宙中心,世界之軸)支脈曼陀羅山(Mt. Mandara)為攪拌棒,再以七頭神蛇婆蘇吉(Vasuki)團團纏住,固定於由毗濕奴(Vishnu)化身的巨龜(kurma)背上,八十八位天神與九十二位修羅(魔神)各執頭尾,一同翻攪宇宙海。在長達千年的攪動過程中,生命與各種珍寶,從翻騰的浪花中誕生。
2006/01/17
犍陀羅藝術——文化交融而生的藝術風華
根據最先進的DNA追蹤法所推論出來的「人類遷徙」,從非洲大陸出發到中亞,然後再四散至今日中國、印度、及歐美等地,就這個觀點來看:中亞可以說是這些地區的民族在血緣上的母親。而在文化上,除了自身古老的文明之外,受到各處開枝散葉的文化互相交融的影響,中亞一地反而成就出東風西漸、或是西風東漸的特殊風格。
位於印度北方的犍陀羅(Gandhara,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古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希臘與印度兩地文化的影響,於西元一世紀開始,發展出獨特的「希臘式佛教藝術」,並於二世紀中葉臻至成熟。(犍陀羅藝術相關資料參考自:中國大百科)
位於印度北方的犍陀羅(Gandhara,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古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希臘與印度兩地文化的影響,於西元一世紀開始,發展出獨特的「希臘式佛教藝術」,並於二世紀中葉臻至成熟。(犍陀羅藝術相關資料參考自:中國大百科)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