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音樂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音樂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4/16

燈亮之前,拭去淚痕

NSO在本次樂季特別安排兩場以手風琴為主的音樂會,讓國內樂迷有機會領略「手風琴」這種樂器現場演出的魅力。

巧合的是:這兩場音樂會不約而同都選擇了同一首曲子作為安可曲目,而這首曲子在我聆聽音樂的歷史中,佔有一個特殊的位置。

2010/07/19

楊蒨時 in Brown Sugar--金曲金嗓動心弦

距離上次楊蒨時的演唱會已經過了好幾個月,異常想念她的歌聲。當她準備在Brown Sugar表演的消息傳出,立刻火速跟餐廳訂了座位,深怕錯過這難得的音樂饗宴。此後每天數著日曆,盼望開唱的日子到來。終於,滿懷興奮的心情,我坐在台下等待心目中的未來天后登場。

Brown Sugar029

2010/02/25

不可能錯過你:楊蒨時2010音樂會



眾人風靡星光大道的時候,我始終旁觀者清,從沒料到有一天我也會看起這類歌唱比賽的節目。一切都是因為身邊有個熱衷超偶比賽的朋友,講到這裡,她會迷戀這種綜藝節目更是不可思議,讓這個奇蹟發生的人是一位叫做「楊蒨時」的參賽者。

2010/01/01

另類跨年:NSO跨年音樂會《歡樂頌》

歡樂頌

2009到2010,我度過了特別又難忘的跨年活動,這輩子第一次在國家音樂廳跨年倒數。在滿座觀眾熱情的呼聲,和台上音樂家們彼此擁抱的祝賀中,跨過一個新的年度。

2009/09/19

琴醉列賓,狂飆日耳曼

Vadim Repin

久違了的俄國小提琴家瓦汀.列賓(VADIM REPIN)昨晚重臨國家音樂廳,與NSO聯手演出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由大師根特.赫比希指揮,為新樂季揭開序幕。

2009/04/09

人聲的震撼:孟德爾頌「以利亞」

今年是孟德爾頌兩百年冥誕,這位水瓶座的音樂家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在音樂的創作上擁有非凡的成就,本身也是優秀的演奏及指揮家。他更奠定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根基,展現他在藝術經紀管理方面的才幹。或許就是因為能者太多勞,導致他英年早逝。

孟德爾頌的家境優渥,一生平順。最初對他的音樂抱持著成見,總覺得出身好人家的孟德爾頌寫不出有重量、有深度的音樂。等到真正用心聽過他的作品之後,這才發現自己的想法多麼淺薄。

2008/06/22

東方珍珠五嶋綠:再現柴氏小提琴協奏曲神韻

Goto Midori

上個月我才在「再談David Oistrack一文中提到:還能有比他更棒的詮釋嗎?今晚,我在國家音樂廳聆聽五嶋綠(Goto Midori)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且不必說誰優誰劣,但五嶋綠確實再現了我從Oistrack演奏中得到的感動!

2007/12/01

兩廳院歡慶二十,力求革新:音樂廳內裝再進化

最佳座席 (by Audiofan)

兩廳院開幕迄今20年,靜極思動,不斷在軟硬體上推陳出新。近日針對音樂廳內部陳設進行改裝,完工後展現的新風貌讓人驚豔不已!

2007/11/27

透過楊頌斯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我看見馬勒

Mariss Jansons (by Audiofan)
◎影像出自新聞網頁

離開之前工作崗位,最早接觸的NSO(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樂季便是發現馬勒,很巧合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正是我和馬勒的第一次接觸。當時對古典樂認識不深的我,只對第四樂章的抒情慢版、和終樂章燦爛的結束留下印象,馬勒其人和他的音樂,仍是在五里霧中。

身為19到20世紀古典樂傳承者的馬勒,總讓我覺得不容易親近。他那些編制龐大的交響樂,往往讓我覺得高不可攀。說實話:直到昨天之前,我仍不瞭解馬勒音樂的美,究竟在什麼地方?

2007/11/18

柴氏樂季第四場「愛戀迷情」:擦亮NSO招牌的完美演出

柴氏樂季來到第四場,賣座不錯,每場幾乎都有八九成。據說Tchaikovsky是古典樂界的賣座保證,此言看來不假。我從馬勒樂季開始零星參與,中間經歷Shostakovich和Richard Strauss兩季共20場完整演出,柴氏樂季的曲目可說是最好聽的。

拿今天的曲目舉例:Tchaikovsky:Polonaise from Eugene Onegin和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交響曲,真的是曲曲動聽!但是好的曲目也得有好的演奏來搭配,有時候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第二場「美麗的回憶」就是一個例證。但是今天可不一樣,好久沒有聽到NSO這麼整齊而傑出的表現,每一首演出都無可挑剔,讓我對香港來的女指揮家葉詠詩刮目相看。

2007/10/08

「心的航行」:覓空間裡遇「聲動」

Mia & Scott (by Audiofan)

曾經登上Discovery頻道的跨界創作團體「聲動劇場(聲之動樂團)」,於9/26日在洪建全基金會的覓空間舉辦「心的航行」音樂會。

來自台灣的謝韻雅(Mia)在紐約與音樂人Scott Prairie相遇,聲之動樂團因而誕生。兩人的創作結合舞蹈與音樂(聲與動),從傳統中汲取素材,轉化為原創的現代音樂,引起注目。

2007/08/30

DIVA in our times:Dee Dee Bridgewater

Red Earth (by Audiofan)

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我只選擇聆聽爵士天后迪迪‧布里姬沃特的演唱會。走進音樂廳之前,我對Dee dee Bridgewater其人一無所知,也從未聽過她的音樂。滿懷期待地等在座位上,沒想到開場居然延遲了十幾分鐘之久。更絕的是:歌手出場的方式,居然是和大家閒話家常!

2007/07/03

德國萊茵歌劇院與NSO共演——理查史特勞斯「玫瑰騎士」

Photo Sharing and Video Hosting at Photobucket

兩廳院選在二十週年慶創下許多指標性的紀錄,比如說去年搬演全本指環,以及今年度的歌劇盛事:邀請德國萊茵歌劇院與NSO(國家交響樂團)合作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這不但是「玫瑰騎士」初次在台灣首演,也是第一次進到戲劇院裡演出的完整歌劇製作。

原本只是抱持著不能錯過國外歌劇院來台演出的心態買了「玫瑰騎士」的票,對史特勞斯的歌劇並沒有太多期待。然而在真正接觸之後,才發現我小看了理查史特勞斯,也小看了「玫瑰騎士」,這齣歌劇能夠存活到二十一世紀還經常上演,並不是偶然。

2007/05/28

絕響之前——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訪台音樂會

Photo Sharing and Video Hosting at Photobucket
◎影像出處:EMI網站

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Alban Berg Quartett)的演奏,使用太多詞藻去形容並沒有多大意義,直接聆聽他們的音樂,那份感動就能說明一切。何其幸運!竟能在他們解散之前,目睹世紀名團的風采,真要感謝彭廣林老師在講座上的推薦,否則我這井底蛙哪裡聽聞過阿班貝爾格的鼎鼎大名。來不及參與的也別難過,他們三十年來灌錄的名盤無數,廣及室內樂和幾乎所有四重奏曲目,讓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的音樂藝術得以永久傳世。

2006/09/29

臨別回味,「華格納歌劇選粹」

重新坐在音樂廳的位置上,準備再次欣賞華格納的音樂和諸位聲樂家精彩的表現。選粹的曲目除了指環,還包括其他兩部作品,較為早期的「漂泊的荷蘭人」,和創作於齊格飛譜曲中斷十餘年間的「紐倫堡的名歌手」。為此我特地去表演藝術圖書室借閱由李汶領軍在大都會歌劇院演出的名歌手DVD,影片長達兩百六十幾分鐘,和「諸神黃昏」不相上下,華格納晚期作品的長大並不限於指環四部。

名歌手在音樂上不若指環厚重艱澀,儘管探討的議題依然嚴肅,卻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開展,就算初次聆聽,也會被其中親切悅耳的旋律迷住。聽完序曲心裡忍不住狐疑:怎麼華格納把開頭的音樂寫得像終曲一般?節目單上形容:「這首曲子像是一首沒有中斷的交響曲」倒也貼切,「漂泊的荷蘭人」的序曲也讓我有相同之感。

2006/09/25

諸神黃昏末日,音樂仍將流傳

帶著一絲告別的心情,經歷將近四個半小時的演出時間,我在國家音樂廳見證了台北指環的完成。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或許不是因為演出在音樂上的藝術成就,而是為這歷史性的一刻,向勇於挑戰的音樂家們致意。

盛大的「尼貝龍指環」台灣首演,隨著第三夜「諸神黃昏」的落幕劃下句點,事前事後爭議不斷,在樂壇引起廣泛的討論。暫且不以功過論英雄,初入指環音樂世界,第一次進音樂廳欣賞,竟然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請容許我為此小小的驕傲。

2006/09/24

齊格飛征服台北樂迷

不知恐懼為何物的英雄齊格飛,意氣風發地鑄劍屠龍,折斷佛旦的矛,闖入火焰圍繞的岩山喚醒布倫希德,並說服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攀上人生的頂峰。而NSO台北指環公演,也在第二日「齊格飛」的演出中,帶來超越前兩場的傑出表現,甚至可以說是近幾年來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的歌劇中,最好的一次!

音樂會從傍晚六點一直進行到深夜十一點,演奏時間雖長,卻高潮不斷。首次於台北指環中登場的Alan Woodrow一鳴驚人,將齊格飛初生之犢的少年傲氣充分在聲音上表現出來。第一幕鑄劍場景,儘管沒有真實揮動大錘的敲擊的畫面,他的演唱卻將那種火熱的氣氛傳達了出來,將第一幕的結尾帶上第一波的高潮。

2006/09/17

落馬的女武神

懷著極大的期待,「女武神」在暴風雨肆虐的音樂幻象中,揭開第一幕,全劇的核心人物Siegmund在疲憊中登場。經過這場演出,我瞭解到何以Loge一直給我不對勁的感覺,不是音色走向的問題,而是演唱者本身已經無法隨心所欲的控制他的聲音。

根據Wolfgang Neumann輝煌的經歷,我相信他的演唱生涯曾經有過美好的一頁,但那已經是過去。歲月對聲樂家的無情與殘酷,在今晚得到驗證。齊格蒙的演唱不夠穩定,更不用提音樂性的表現,雖然中氣仍足,但唱歌不是光靠大聲就可以。第一幕裡重要的「威松族」主題第一次由齊格蒙唱出:「問話的夫人,你現在知道為什麼我不叫和平」,歌者勉力將句子拉長到結束,無法顧及這句歌詞裡隱藏的深沈哀傷。聽眾替他捏把冷汗之際,那還能被音樂打動?著名的「Winterstürme」詠歎,也無法呈現詞曲間的浪漫與深情。經過此次現場的體驗,我終於瞭解到James King(SOLTI版)和Peter Hofmann(布列茲版)的演唱有多麼傑出。

2006/06/06

挑動心弦——祖克曼獨奏會

Photobucket - Video and Image Hosting

原來「心弦」可以有如此具像的意義……

當弓弦滑過小提琴優雅的身軀,我的心臟隨著琴聲,時而激昂、時而細微地悸動著。雖然對曲目不甚熟悉,音樂卻毫無阻礙地進入我的心裡。小提琴和鋼琴聲和諧地共演,旋律流暢地在兩件樂器之間輪轉。祖克曼拉出的琴音讓我驚豔不已,就像是聆聽歌喉優美的演唱那般的動人。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正是因為他可以呈現出音樂真正的本質,讓它的美得以表達,就連裝飾奏都能演奏得迷人動聽,毫不乏味。

2006/03/18

馬捷爾與NSO

關於楊忠衡先生於2006/3/18日發表在中國時報上,對前晚馬捷爾(Maazel)與國家交響樂團(NSO)攜手合作的音樂會,所做出的幾點評論,我有不一樣的看法。

楊先生以馬捷爾和柏林愛樂指揮拉圖做為對照組,指馬捷爾在指揮風格上不再推陳出新,過於守成。我其實對兩位指揮都不夠熟悉,但是這場音樂會的第一首曲目,確實帶給我相當大的震撼。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竟然可以演奏到這種程度。聽NSO的演出也有幾十場了,然而這首曲子的演出幾乎難以相信是同一個樂團的表現。源源不絕的能量接連爆發,扣人心弦,馬捷爾對樂團的掌控能力,使樂曲的每一個環節緊密地串連在一起。好幾個樂段,身上的雞皮疙瘩都站起來了!當愛的主題出現,柔美的氣氛令人陶醉,激烈對抗的音樂拉扯,張力十足。從音樂開始演奏到終曲,一氣呵成,整個人像是被音樂吸了進去,直到第二首曲子開始演奏都還沈浸其中,難以自拔。

Real Tim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