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博物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博物館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10/21

台灣鹽博物館:飽覽鹽業歷史實境秀

遠眺台灣鹽博物館 (by Audiofan)

矗立在七股遼闊的鹽田區上,台灣鹽博物館宛如兩座大鹽山,向前來此地參觀的遊客,訴說台灣三百餘年製鹽歷史的滄桑。

2007/01/07

走一趟歷史縱貫線——安那托利亞文明博物館

青銅牛圓盤
◎早青銅時期文物

考古學家憑藉著熱情,從荒蕪之地裡試圖拼湊出歷史謎團的解答。而安那托利亞無疑是人類文明的藏寶庫,專家學者挖掘的足跡遍及各處,成就非凡。座落於安卡拉市的「安那托利亞文明博物館(Anadolu Medeniyetleri Müzesi)」,以時間序為軸線,用心規劃考古成果,期將安那托利亞地區文明演進的完整面貌呈現出來。

2006/12/21

美孚拉那博物館


◎康雅地理位置圖,由Google Earth製作輸出

離開愛情海岸,我們逐漸往安那托利亞中部靠近。從棉堡到康雅(Konya),直線距離三百多公里,清晨太陽還沒完全升起就得出發,抵達時已經日正當中。

2006/03/28

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

Musee d'Orsay
◎從塞納河岸側拍攝奧賽博物館外觀

漫步奧賽博物館,悠遊穿梭於藝術品之林,真是賞心悅目至極的體驗。這棟由舊車站改建而成的博物館,本身就是一件精緻無比的藝術品。有人稱它是「歐洲最美的博物館」,確實當之無愧!

2006/03/14

美的極致—— 吉美博物館吳哥藝品系列

女神像
女神像
◎女神像(Devata)

原本靜立在寺塔頂端迴廊柱間的女神像,失去了隨著日出日落大變光影戲法的神奇場景,博物館內昏黃的投射燈,撒在她婀娜多姿的身體上,手捻清淨花,臉上浮現著神秘的永恆微笑。蔣勳先生曾提到過:在吳哥親見女神像,彷彿下一刻人就要從牆上走了出來,那份震動,令他難忘——這堪稱是極致之美!

2006/03/06

慈悲含笑——吉美博物館吳哥藝品系列

西元十二世紀,吳哥王朝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在位,國力達到空前的強盛。這位年屆六十歲才即位為王的中興之主,經歷過叛變以及無數的戰爭,將信仰由印度教轉向大乘佛教。

去柬埔寨尋訪吳哥之美的旅人,絕對不會錯過巴揚寺(Bayon)的吳哥微笑,上百張靜穆著的臉龐,彷彿無所不在,微笑地看顧著戰亂不斷的大地。幾乎成為高棉象徵的吳哥微笑,描繪的正是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



闍耶跋摩七世頭像

闍耶跋摩七世頭像右側闍耶跋摩七世頭像左側
◎闍耶跋摩七世頭像


經由藝術所呈現出來的時代精神,轉化為造型語彙,感動世世代代的參訪者。吳哥微笑的美,不僅止於外表形體。這尊陳列在吉美博物館的闍耶跋摩七世頭像,神情平靜不起一絲波瀾,垂目不語,嘴角一抹淡然的微笑,既是看透人間事之後,對繁華皆空的了悟,也是對生之苦難的憐憫與慈悲。證諸高棉歷史,彷彿闍耶跋摩七世坐在宮殿寶座上環視他的王國時,就已經預見到往後的浩劫。史實與藝術揉合後所釋放出來的力量,震撼人類心靈。

2006/02/28

印度教三大主神——吉美博物館吳哥藝品系列

印度教三大主神分別是創造神大梵天(Brahma)、保護神毗濕奴(Visnu)以及破壞神濕婆(Shiva)。儘管各地的雕塑風格不盡相同,在神明塑像的特徵描繪上,仍有可供辨識的符號。

大梵天(brahma)
◎大梵天坐像與頭像

2006/02/21

石頭迸出孫悟空? ——吉美博物館吳哥藝品系列

羅摩衍那」(梵文為Ramayana,意思是「羅摩傳」)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其內容深受印度人喜愛,並大量出現在音樂、戲劇、舞蹈等藝術創作中,雕刻也不例外。除了印度本地,鄰近文化圈透過譯本和口傳,也流傳著各種版本的羅摩故事,或是將書中角色轉化借用,而最為中國人熟知的,當屬西遊記裡會七十二變的孫悟空。

孫悟空當真是石頭裡迸出來的嗎?其實孫悟空的形象來自「羅摩衍那」中極為重要的角色——神猴哈奴曼(Hanuman)。哈奴曼乃風神之子,在「羅摩衍那」的故事裡,他義助羅摩(Rama)對抗羅剎王——羅波那(Ravana)。哈奴曼不但力大無窮,還能任意變化形體。至於孫悟空拔毛一吹,變出無數小猴子來相助的情節,或許是從故事中羅摩率猴兵猴將大戰羅剎所得到的靈感。

2006/02/11

攪動乳海——吉美博物館吳哥藝品系列

攪動乳海
◎此作品在描述蛇身纏繞曼陀羅山,立於巨龜之上,由兩端的神與魔拉扯攪動的情景

居印度教創世神話地位的攪動乳海傳說,向來被大量引用於寺廟的雕像、壁飾創作之中。印度神話中,神與魔的爭鬥永無止境,雙方為得到長生不老的甘露(Amrita),暫時攜手合作,以須彌山(Meru,印度教所認為的宇宙中心,世界之軸)支脈曼陀羅山(Mt. Mandara)為攪拌棒,再以七頭神蛇婆蘇吉(Vasuki)團團纏住,固定於由毗濕奴(Vishnu)化身的巨龜(kurma)背上,八十八位天神與九十二位修羅(魔神)各執頭尾,一同翻攪宇宙海。在長達千年的攪動過程中,生命與各種珍寶,從翻騰的浪花中誕生。

2006/01/09

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

當巴黎的遊客們蜂擁往羅浮宮朝聖,我的目標卻是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Guimet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導因於2004年五月,台灣應用材料文藝季舉辦的美術史講座——「吳哥窟之美」,蔣勳先生提到:「吳哥窟最好最精緻的幾件作品都被搬到巴黎吉美博物館去了!」,就衝著這段話,參觀吉美博物館成為巴黎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吉美博物館號稱其柬埔寨(Cambodia,昔日高棉共和國)藝品館藏的質與量世界第一(柬埔寨本地除外),我們確實可以從中飽覽吳哥文化之美,但吉美博物館卻不僅止於此。吉美博物館與艾菲爾鐵塔同一年(1989)在巴黎開幕,原本是法國里昂的工業鉅子Emile Guimet(1836-1918)設立的私人博物館,主要陳列他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宗教藝術品。Emile死後,因博物館維持的龐大經費取得不易,改由法國政府接管,吉美博物館由私人轉為國立,中間幾度變革(與羅浮宮交換館藏、大規模整修建築物),而成為今日樣貌。(詳細博物館創辦沿革,請參見典藏藝術網,由李艾華於2003年11月發表的「法國居美博物館‧亞洲文物放光華」一文)

2005/09/22

紫禁城博物館

我的旅行魔咒又再次應驗了!多次旅行的過程裡,我常常在到達目的地後撲空,包括到砲台公園搭遊輪眼睜睜看著最後一班船開走、五過猶太博物館不能入、二至客家文物館皆休息止步,以及昨天在蘆洲紫禁城博物館外被告知非預約不得入內參觀等等,不勝枚舉。主要的原因來自於我總是隨性所至地亂走,並沒事先規劃、詢問,弄清楚時間,不過冥冥中還是有那麼點神秘,讓我老是吃到閉門羹。
Real Time Analytics